每年春天,兩會都會吸引數以千計的海內外記者前來采訪。可為什么對記者們來說,能到北京采訪感到非常光榮和興奮呢?
去年,我第一次參加了對中國最重要的政治會議“兩會”的采訪報道。
很多同事說很羨慕我,因為我的任務是報道政協會議的文藝界別組。這里明星眾多,總能吸引大家的注意力。
我感到很興奮。我從事了15年文藝方面的報道,非常好奇藝術家們會在兩會上說些什么。他們作為政協委員會發揮怎樣的作用?
但我略微有些失望,因為只有兩個人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一個是獲得諾貝爾獎的作家莫言,他提出加大對地方戲等傳統藝術的保護力度,別讓它們在公共生活中消失。另外一個發言人是作家馮驥才,他主張保存古舊村寨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但今年,我聽到文化名人們在兩會上發出了更多聲音。他們不僅就自身所在行業進行探討,
同時也展現出對藝術教育和后輩的關心。
72歲的趙汝蘅是中央芭蕾舞團和中國舞蹈家協會前主席,她告訴我說她建議教育部為想成為老師的表演藝術從業者發放特殊證書。
很多天資出眾的舞蹈演員從16或17歲就開始演出,沒有時間接受大學教育,趙說,但是如果他們想從事教學的話就必須要有碩士學位。而且一個普通芭蕾舞者重返常規學習需要很多時間,很多教學時間就被浪費掉了。
自2000年當記者以來,我采訪過趙老師很多次。她曾詳細地講過她自己的職業生涯、芭蕾成就、世界巡演和與國際舞蹈指導的合作。
但這次,最打動我的是她對芭蕾教育和下一代芭蕾舞者的關心。
與她呼應的還有導演陳凱歌,他的電影《霸王別姬》曾贏得1993年戛納電影節的金棕櫚獎。他透露他在中學時期就輟學回家。
“一個有電影導演天賦的年輕人,沒有必要有很高的高考分數。”他在會上講道。
除了藝術教育之外,很多委員也提出了要加強道德教育。
相聲藝術家姜昆說,中國的家長和老師總是在催促孩子和學生得高分,卻很少注重他們的道德教育。
討論結束時,我覺得自己像在參加一個教育部的會議。但我注意到會議室門上寫著“文藝組”,而委員們就是聚集在這里進行討論。這種感覺真的很棒。
畢竟,教育才能保障國家的未來。
(編譯:張彤 編輯:齊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