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3月19日,武漢鋼鐵(集團)公司的下崗工人參加招聘會。求職的工人中,70%在40到50歲之間,多數是機修工。中國的鋼鐵行業在2015年進入了衰退期,而該鋼鐵廠在去年第三季度月均損失5億元,大批工人下崗。武鋼是中國第三大鋼鐵制造商。
未來五年,中國鋼鐵行業需要縮減1億-1.5億噸產能,而煤礦行業則要在未來3-5年中削減5億噸產能,減量重組5億噸。
短期內情況應該不會有所好轉。最近中國鋼材價格短期上浮,一批鋼鐵工廠關閉后預期市場情況將有所改善,但全球鋼鐵行業的完全恢復仍需幾年時間。
中國東北由遼寧、吉林和黑龍江三省組成,這里是中國的工業基地。21世紀初政府發出“振興東北”的號召,力圖將這一地區變為經濟增長引擎。最近,經濟結構調整將增長動力由重工業轉向消費和創新,這讓東北的前景日趨黯淡。
一些觀察家稱東北為“老工業區”,也就是美國從紐約一直延伸到密歇根的“鐵銹地帶”(Rustbelt)。20世紀80年代,由于一度輝煌的工業企業萎縮,這些地區飽受經濟衰退、人口流失和城市衰敗的折磨。一些地區至今也未曾真正恢復。
美國老工業帶和中國東北之間也許有些共通之處,但也存在很大差異。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已是重要的經濟發達國家,生活水平很高,工業化于數十年前完成,服務業提供多數就業崗位。
而在中國,地區經濟發展差距仍在擴大,人均生活水平相對較低,很多省份仍在進行工業化進程。中國才剛剛開始向以服務業為中心的經濟轉型。憑借在國有企業的股權,中央政府仍在經濟轉型中起著重要作用。
換句話說,只有政策正確,中國所謂的“老工業區”才能有所希望。
如果鋼鐵、煤礦和水泥這些目標行業壓減過剩產能30%,那這就意味著未來兩到三年里會產生多達300萬的下崗工人。去年中國城鎮新增就業1310萬人,今年目標是1000萬人。因此如果東北絕大多數的下崗工人能夠重新就業,那該地區的經濟將能夠逐漸恢復。
未來兩年,政府將撥出154億美元來幫助煤炭、鋼鐵行業的下崗工人再就業,尤其是在服務業中就業。短期來看,工人培訓,技術學習和財政支持能夠緩解一些轉型之痛。
國企重組固然會削減勞動力,但它也有助于新公司創建,會產生新的就業機會。中國在進一步走向創業經濟,政府也大力扶持初創公司,尤其鼓勵在新興產業創業,較為年輕的雇員可從中受益。
但將正確的支持投向正確的目標需要良好規劃和統一實施。因此,一些誤導性報道,包括最近黑龍江煤礦工人的困境,更顯示出目前反腐運動的重要性。
因此,政府必須竭力提高東北的生產率和創新力,比如吸引國內外支柱企業,招攬本土人才,擴展國外直接投資,放寬經營商業條件,促進跨地區人才流動。
國際上看,一帶一路倡議將為中國和其貿易伙伴包括它東北部的鄰國,提供支持。隨著這些國家繼續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它們需要升級更多基礎設施,而中國可以就此提供援助。
轉型充滿挑戰,但不轉型依舊遵循舊的政策則更加危險,因為沿襲舊制必將導致國企破產,銀行倒閉,失業增多,摧毀區域經濟。改革迫在眉睫。
中國決策者堅信中國經濟可以為接納下崗工人創造出足夠的工作崗位。這項任務雖然艱巨,但切實可行。
關于作者:丹?施泰因博克(Dan Steinbock),Difference Group創始人,美國印中美研究所國際經濟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和新加坡歐盟中心訪問學者。
(譯者:張彤 編輯:齊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