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10月29日電 29日,由中國日報網主辦的首屆中俄網絡媒體論壇暨中俄新媒體青年領袖峰會在廣州天河區舉行。
中俄新媒體青年領袖峰會由華東師大俄羅斯問題研究中心副主任楊成主持。今日頭條總監唐駿在峰會上發言,以下是他的發言內容:
謝謝大家,謝謝中國日報網,謝謝俄羅斯“衛星”新聞通訊社和廣播給我們這個機會討論一下現在比較火的一些算法性問題。先回應一下一點資訊的說法,的確我們在頭條的時候也會碰到這種情況,頭條會遇到算法不夠精準的時候,但是我們的做法不是讓人工做些干預或是人工補充,而是盡量通過運營同學和技術產品同學合作讓機器學習,告訴他怎樣是對的,怎樣是不對的。像剛才所說的“關你屁事”還算蠻典型的例子,屬于標題黨和低智化。我們需要找很多的例子建一套模型,讓機器辨別,這些可能不是很好的文章,機器推薦的時候、抓取和放出的時候,用機器去攔截,而不是事后通過人工或是通過大量的人工運營去做這些判斷。機器去不斷學習,不斷學習人工的判斷、人工的選擇,包括應用用戶的數據做些體驗,這樣來完善算法。這可能是我們頭條的一些讓機器學習的邏輯。頭條和其他客戶端不太一樣的地方在于,這是一個技術驅動的公司,是一個理科生思維的公司,它的情懷和其他地方的不太一樣,讓信息更加流通起來,而且這種流通讓每個人可以接收到不太一樣的、他所感興趣的內容。
大家可能對頭條比較熟悉一些,俄羅斯朋友不太熟悉,我還要安利一下頭條。頭條的數據是5.8億的累計激活用戶,相當于每兩部中國智能手機里就有一臺裝了今日頭條,月活用戶大概是1.35億,這是截止到上個月的數據,相當于日本的總人口數。我們下一步的目標是俄羅斯的總人口,日活是6300萬,人均使用時長95分鐘,僅次于微信。如果把每個用戶每天使用頭條的時長連起來,將近1萬米,人均啟動9次。
我們的愿景是“作為最懂你的平臺連接人和信息,促進交流”,我們是作為平臺的存在,作為分發的渠道。剛才說了一些媒體人的焦慮,新媒體的沖擊,作為之前的媒體人也是感觸比較深一些,可能想法不太一樣。現在在座的公司有所體驗之前我們認為很優質的文章在頭條都會有比較好的分發和比較好的閱讀數。現在不是原創的文章多了,反而是原創文章比較少了才會使得比較粗糙、比較簡單的自媒體文章占用大家很多的閱讀時間和時長。真正的矛盾應該是通過技術使大家日益增長、日益爆發出來的閱讀需求、渴望得到滿足,以及之前一直被壓制住的優質內容原創功能得到應用,這兩個的矛盾可能會體現得比較明顯一點。
我之前做過都市報的頭版編輯,也做過門戶的首頁,現在回想起來,在當時是比較怪異的現象:每天一個報紙幾十萬人閱讀的頭版就是兩個人決定的,一個比較大的門戶幾千萬的用戶,決定他每天首頁看到的內容是一個小團隊。這樣忽略了資訊各方面的特性,只能強調新聞的重要性,用新聞重要性做排序,但重要性并不是一個強需求。比如說可讀性、有趣的地方,甚至它的貼近性都很重要。如果我在北京,我旁邊這棟樓著火,是一個小事情,可能周邊的人比較了解。我覺得技術的發展是提供給了其他資訊的可能,他是因為重要性被你獲取,或是你的關注、你的喜好推薦給你,甚至因為地理環境,離你比較近,所以你會看到身邊發生的事情。它不像六中全會和一些重大的比賽,它的重要性在那兒,可能會滿足你其他的閱讀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