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幾十年來,理查德·哈特致力幫助中國提高醫療衛生條件。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
理查德?哈特是來自美國的醫療管理專家。當問到與中國的關系時,他從頭娓娓道來。
71歲的哈特是羅馬琳達大學醫療健康機構總裁,他對自己的機構與中國的醫療事業已經有100多年的聯系感到非常自豪。這所非營利性的教會機構坐落在加利福尼亞,有若干附屬機構,如羅馬琳達大學和羅馬琳達大學醫療中心。
哈特告訴《中國日報》,羅馬琳達大學最早的畢業生在1914年就來到中國了工作。
這其中就有哈里?米勒,他后來在中國農村建立了十家醫院,用豆漿治療兒童營養不良,被稱為“中國醫生”。
哈特第一次親身投入中國醫療事業是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晚期,當時他是羅馬琳達大學公共衛生系主任。當時他所在的大學和中央政府的衛生管理部門之間正合作開展項目,他往返北京多次為營養運動提供幫助。
那之后,羅馬琳達大學還在中國實施了多個項目。
上世界80年代,中國香港著名的商人、慈善家邵逸夫決定為浙江省政府提供資金,在他的生長地杭州建一所醫院。他之所以做出這個決定,是因為他母親幾年前曾接受過米勒醫生的治療。
哈特回憶說:“當時他們來到羅馬琳達,問我們是否愿意進行協助,我們同意了。”
此后,在杭州逸夫醫院的管理和職工培訓方面,哈特的組織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該醫院于1994年正式營業,隨后快速發展成一家研究型綜合性醫院。作為中國最早的醫院之一,它引進了許多先進的醫療技術,如費用低、愈合快的微創外科手術。
作為這所醫院的董事會主席,哈特每年至少來醫院訪問一次。他會和羅馬琳達大學負責管理國際合作項目的部門舉行例會。這所大學熱衷于人才的培養,
在過去幾年里,它先后派了約1000名醫生、護士和管理人員來醫院訪問。醫院里也有近300名員工曾赴羅馬琳達大學接受培訓。
哈特說道:“這兩所機構間的人員交流十分頻繁。”
他甚至提出過一個特殊的實踐項目,即讓兩家的內科醫生共同進行手術。逸夫醫院國際合作中心副主任詹逸磊(音)說,除了介紹先進的臨床技能和案例,哈特和他的大學還會與醫院分享他們的理念和文化,幫助醫院提高自身的醫療服務水平。
他表示,通常情況下,一名醫生只要把病治好,他或她的工作就完成了。但是,這是不夠的。保護患者病房內的隱私,進行跟蹤服務同樣重要。
“身體健康不只是把病治好或把手術完成那么簡單,”哈特說:“而是讓身心各方面都達到舒適健康狀態。我們的任務就是幫助患者達到這種狀態。”
“這也許是羅馬琳達給予逸夫醫院最大的啟發。”
哈特先生同中國醫療機構合作了幾十年,對中國的醫療保健體制有著深刻的理解。他認為,成本效益問題是中國現在,乃至未來都要面臨的一大挑戰。
他說:“現在有很多新興醫院,但這些地方的花銷都很貴。如果不弄清楚誰在為這些地方買單,那么醫療保健體制就會逐漸瓦解。”
他認為,政府部門最終一定會制定出一套恰當的醫保制度,能夠找到辦法,讓醫療服務更具成本效益,讓過度診療現象得到有效抑制。
哈特在上世紀70年代拿到博士學位后,便一直投身于醫療服務、管理和教育事業,今后還將繼續如此。他曾在很多國家工作過,也曾服務于許多不同的組織,如在世界衛生組織擔任高級顧問。
哈特說,他遇到過的最常見的醫療挑戰是醫療資源和資金的匱乏,但中國醫療保健服務最大的優勢之一就是本國強大的經濟基礎
“這在中國不算個問題。”不過他還說道:“我最大的擔心是能否為醫生建立必要的保障體系,因為單靠醫生自己是無法實現這一點的。想讓醫生更高效,就需要有人專門保護他們的利益。”
由于其對中國醫療事業的卓越貢獻,哈特在今年九月獲得了由中國政府頒發的“友誼獎”,這是中國為表彰那些在中國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外國專家而設立的最高獎項。
哈特表示,未來羅馬琳達大學和杭州逸夫醫院將進一步加強合作,如他們計劃在中國合辦一所健康科學學院。這所學院將對未來的學科需求進行探索,設立育兒專家、牙科保健等一些在中國尚未發展起來的專業。
(編譯:鄭萌萌 編輯:齊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