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擔當——黨要領導經濟工作,這是中國改革發展的最大優勢
中國這艘巨輪如何劈波斬浪、揚帆遠航?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領導經濟工作的實踐給我們以深刻啟示: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和最大優勢;經濟建設是黨和國家工作的中心,黨當然要把中心工作抓在手上,切實加強對經濟工作的領導。
——辦好中國的事,關鍵在黨。
引領新常態,最重要的就是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充分發揮黨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領導核心作用。
黨的領導不是抽象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吹響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號角。會議閉幕后一個多月,由習近平擔任組長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宣告成立。中國共產黨最高領導人親自掛帥,引起海內外高度關注,傳遞出黨中央加強對改革發展工作領導的強烈信息。
黨中央每季度分析研究經濟形勢,定期研究部署重大戰略問題。財稅體制改革、城鎮化發展、創新驅動戰略……全面深化改革甫一鋪開,相關工作立刻馬不停蹄、迅速展開。夯實地基穩扎穩打,描繪藍圖立足長遠,短短三年來,四梁八柱立了起來,頂層設計日臻完善。
“天下將興,其積必有源。”歷史和實踐充分證明,加強黨的領導,方能在紛繁復雜的國內外形勢中牢牢把握正確方向,充分發揮制度優勢,引領中國經濟破浪前行;加強黨的領導,方能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凝聚全社會的力量,形成改革攻堅的強大合力。
中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分工日益精細、形態更加高級,對黨領導經濟工作的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形勢如何研判?決策如何制定?僅靠過去的知識家底、傳統思維和慣常做法,不可能適應新形勢。這就要求全黨加強學習,既不斷更新知識結構提升理論水平,又注重在實踐中增長才干,真正成為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行家里手。
——保持定力,方能在復雜形勢下沉著冷靜、處變不驚。
經濟走勢起起落落,外部環境風云變幻,我們該如何應對? “關鍵是要保持戰略定力,因勢而謀。” 這正是把握和引領新常態的大原則。
定力來源于洞察力,來源于對經濟規律的深刻認識和把握。探索規律、尊重規律、遵循規律、順勢而為,才能立于不敗之地。當前我國正處在“三期疊加”的特定時期,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運行中還存在不少突出的困難和問題,風險和挑戰無處不在。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環境,必須密切關注經濟走勢和新的邊際變化,見微知著,作出精準的分析和預判。堅持底線思維,把困難估計得充分一些,應對預案要有前瞻性,一旦危機來臨,就能趨利避害,果斷處置。
定力離不開意志力。形勢辨清了、方向看準了,就要“咬定目標不放松,任爾東西南北風”。既不畏難,也不浮躁,戰略上勇于進取,戰術上穩扎穩打。調結構、促轉型,非一日之功。可能舊的調下去了,新的卻沒能及時跟上來,青黃不接;也許在創新上投入很大力量,一時難見效果。站在經濟轉型的歷史節點,保持定力就是跳出局部看全局、跳出一時看長遠,有久久為功的耐力,用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勁頭,把改革發展抓出實效。
——問題導向,善于在抓主要矛盾中攻堅克難、推進發展。
2015年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說:“問題是事物矛盾的表現形式,我們強調增強問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就是承認矛盾的普遍性、客觀性,就是要善于把認識和化解矛盾作為打開工作局面的突破口。”這是對中國經驗的寶貴總結,是駕馭經濟航船的方法論。
改革發展由問題和矛盾倒逼形成,也在解決問題和矛盾中向前推進。
奔著問題去,就要奔著群眾最關心、最棘手、最關鍵、最復雜的問題去。不是只盯著顯性的癥狀,而是要找到背后的病根。企業負擔重,表面上是稅多費多婆婆多,背后則指向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堅持問題導向,就要一竿子插到底,拿起手術刀,切除那個最核心的“病灶”,打通那個最折磨人的痛點,選擇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問題作為突破口,謀劃發展路徑,倒逼改革進程。
奔著問題去,關鍵是用好辯證法,提高駕馭復雜局面、處理復雜問題的本領。中國今天所面對的,許多是“兩難問題”:我們剛剛邁入中等收入國家的行列,發展的任務依然繁重,又要面臨“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戰;我們為“中國制造”的一連串世界第一而高興,又為處于價值鏈低端而尷尬;老百姓錢包更鼓了,對“分配不公”的抱怨卻更多了。要穩增長也要調結構、要化解產能過剩也要穩定就業、要提高勞動報酬也要降低企業成本……這就要求我們辯證思考問題,處理好破與立、穩與進等一系列對立統一關系。遇到問題,多個角度想、一分為二看,避免“盲人摸象”;處理問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先判斷輕重、摸清規律,牽住“牛鼻子”、找準突破口。
——勇于擔當,肩負起歷史的重任,引領中國經濟爬坡過坎。
引領新常態,“破”是必經之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產業此消彼長,企業優勝劣汰,不可能皆大歡喜。如果說中國過去30多年的改革是“帕累托改進”,絕大多數人能從中受益,那么現在已成為“卡爾多改進”,利益增進和利益調整并存,難免經歷陣痛。
棄舊揚新,考驗著勇氣:敢不敢啃硬骨頭、涉險灘,下決心化解困擾多年的難題?結構調整、轉型升級,是中國經濟必須跨過的坎、必須闖過的關。問題不等人,機遇也不等人。今天不以“壯士斷腕”的改革促發展,錯過了寶貴的“窗口期”,明天將面臨更大的痛苦,甚至可能跌入萬劫不復的陷阱。特別是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更要勇于舍棄,要有一股放開手腳、沖破羈絆的闖勁,迎難而上、愈難愈進。陣痛躲不過,卻是值得的;進道若退,退夠了才能騰出空間,實現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整體提升。
棄舊揚新,更考驗擔當。中國今天的探索,沒有先例可循。可能不被理解:化解產能過剩、處置僵尸企業,一些廠子會關門、員工會下崗、收入會降低,是不是一定要做這種費力不討好、甚至挨罵的事?可能要冒風險:有的改革措施,會達不到預期效果;有的嘗試,還會失敗,是不是等等看?可能現在所做的努力,若干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感知其意義,是不是一定要馬上就辦?愈是艱險,愈見為政者的擔當。就是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懷,不能為一時政績給長遠發展留下隱患。改革發展、轉型升級,從來不會輕松,更不可能一蹴而就。不想冒風險、不愿得罪人,難題只會不斷堆積。該作為時不作為、懶作為,才是對人民、對歷史的不負責任。
“惟其艱難,才更顯勇毅;惟其篤行,才彌足珍貴”。有堅強的掌舵人,有無畏的勇氣,有高超的智慧,13億人民團結一心、共同奮斗,中國經濟的巨輪定能乘風破浪,駛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