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機制讓貧困戶受益“互聯網 ”促進農民增收
隴南很多大山深處的村莊原本貧窮落后,卻因為植被生態良好,非常適合發展鄉村旅游。
生態優勢與剛性需求相結合,促成了這里以生態休閑為切入點發展鄉村旅游。隴南選擇了一條“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之路。
基于此,隴南依托獨有的生態旅游資源,搶抓旅游富民工程,依托已建成的美麗鄉村和生態文明新農村,啟動實施了“百村千戶萬床”工程,讓不少貧困戶因此而受益。
按照規劃,到2017年,隴南將建成65個鄉村旅游扶貧村。如今,在每個縣區,已經建成一個鄉村旅游扶貧示范村,康縣鳳凰谷村就是一個典型案例。
這里成立了鳳凰谷鄉村旅游度假有限公司。公司經營管理采取“公司農戶”的運行模式,以村集體和自然人入股的方式入股,注冊資本22.5萬元。
更可貴的是,公司將本村10戶特困戶也加入到該公司,每戶入股3000元(雙聯單位幫扶1000元、鎮政府幫扶1000元、貧困戶自籌1000元),到年終實現分紅,為探索鄉村旅游經營管理新模式起到很好的示范帶頭作用。
公司還對照退耕還林補助標準,從農戶手中流轉土地120畝,創建農業采摘觀光園。這樣做的好處就是通過公司的統一管理,使不少貧困戶的土雞、蔬菜一銷而空。
能夠幫助貧困戶脫貧致富,這是隴南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的初衷。
要做鄉村旅游,一手得有資源,另一手還得有市場,如何實現資源和市場的無縫對接?鄉村旅游“觸網”,架起了游客和農戶之間的橋梁。
“互聯網 ”時代,隴南順勢而為,以“線上 線下融合”的視角重新塑造旅游生態,不僅線下做足旅游內涵,而且在線上宣傳營銷造勢,打造鄉村旅游新模式。
近兩年來,隴南迅速發展電子商務,而微博、微信等新媒體,成為宣傳營銷鄉村旅游的新平臺。突破傳統旅游宣傳營銷模式,有效提升了美麗鄉村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緊跟時代潮流,隴南正多措并舉開啟鄉村旅游的智慧模式。游客只需指尖一點,便能盡情享受“智慧鄉村旅游”,看什么、吃什么、住哪里、怎么走……都能隨時隨地查詢并解決。
與此同時,隴南發展鄉村旅游的村都開辦了電子商務淘寶網店,主要銷售核桃、花椒、木耳等當地農副土特產品。
以旅游服務帶動當地農產品的銷售,加速了消費者線上農產品下單的步子。一樣樣原生態產品,在網上打響,實現了“店鋪很小、倉庫很大、網絡很暢、銷售很遠、效益很高”。
“互聯網 鄉村旅游”的新業態便運用而生。
鄉村旅游成為隴南的熱詞,眾多外來游客來美麗鄉村看美景、品鄉愁、體驗鄉村文化生活,而當地群眾也因此鼓起了腰包,圓了“小康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