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世界作出了一些驚人的貢獻。其中,中國在減貧方面作出的努力尤為卓越。事實上,在短短40年中,中國約8億人口脫離了貧困,對全球減貧的貢獻率超過70%。根據聯合國的數據,中國是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主要國家之一,并且中國的進步使得東亞地區的極端貧困率從1990年的61%大幅下降至2015年的4%。
上述努力成為現實,得益于中國領導人擁有遠見卓識,提出了旨在減少貧困、改善人民生活的經濟改革策略。自中共十八大以來,減貧在中國的國家總體規劃中占據重要地位。2015年底,習近平主席提出,到2020年,穩定實現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實現貧困地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幅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指標接近全國平均水平。
中國不僅成功完成了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減貧項目,還一直致力于出臺各種幫扶政策,幫助貧困人口獲取自力更生、擺脫貧困所必需的工具。習近平主席提出的減貧策略非常具有針對性,通過省市縣鄉各層政府的努力,有針對性地幫扶貧困家庭和農村貧困地區。有針對性地開展扶貧工作,使得扶貧項目和扶貧資金能夠得到更好的配置,進而提前設立明確的目標,通過地方政府與農民群體的緊密合作達成目標。
到2020年,確保中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將成為中國改革開放進程中又一座里程碑。同時,中國也將成為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減貧目標的第一個國家。
中國在減貧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能夠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有益的借鑒。在這個方面,國家間的對話,尤其是發展中國家間的對話,已成為能力建設和知識共享的關鍵。中國的發展模式,以及中國在減貧方面獲得的巨大成功,也值得發達國家研究學習。
中國正行進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上。作為一個非常成功的發展中國家,中國肩負重任,有責任通過現有框架,譬如南南合作、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與其他國家分享經驗、展開合作。在減貧方面,中國國際扶貧中心、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和其他國際組織,無疑會成為“知識共享、信息交流和國際合作”的重要平臺。
作為一位在華國際學者,我認為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了許多重大成就,中國作出的減貧努力需要在全球范圍進行更多宣傳、得到更多人的稱贊,因為這樣的轉變是獨一無二的,是中國在科技發展的新時代對全人類作出的最重要貢獻之一。我認為,合作共贏與可持續發展是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核心要義。倘若沒有中國文化價值觀中固有的開放和包容精神,中國的減貧工作很難獲得成功。
(本文作者亞歷克斯·陳畢業于北京大學和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目前從事發展和公共政策領域的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