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親眼見證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取得的巨大發展,實在是太棒了!我想分享一下我從2017年到現在的幾次中國之行的體驗。首先,可以用一個例子來說明中國取得的非凡成就。1900年至2000年,美國使用了約45億噸水泥,而中國在2011年至2013年間就使用了近66億噸水泥。利用如此大量的建筑材料來促進發展,需要宏大的愿景、系統的規劃和細致的執行。如今,中國的各行各業都是如此。
最近我搭乘高鐵出行的體驗真是太棒了,令人難以置信的是,2007年之前中國還沒有高鐵,但現在高鐵總里程已拓展至2.5萬公里。與之相似,中國公路網絡發展迅速,從2001年的170萬公里增長至現在的470萬公里,總里程已超過世界其他國家。去年,中國民航旅客運輸量達到11億人次,其中國內航線運輸量為10.3億人次。這從側面反映出中國機場基礎設施的巨大改善。投資基礎設施能夠滿足民眾需求,將為中國和中國人民帶來巨大利益。
第二,中國取得的進步直接歸因于其有效利用了人力資源,因為物質發展必須建立在人力資源開發的基礎之上,我認為中國人民在短短20年內建設的項目足以與印度泰姬陵、埃及金字塔等聳立了數千年的世界歷史遺跡相媲美。譬如,深圳圖書館就令人驚嘆,在我看來,它就像一座現代化的廟宇,吸引了來自各行各業以及各個年齡段的群體。這一共享的公共空間令我想起了印度廟宇里的聚會,不過在這里,圖書館即為廟宇。
這表明,中國對無形基礎設施的投資,比如對教育和勞工技能的投資,達到了相當大的規模。同時,這也表明對各層級、各種類教育資源的投資在中國已成為優先要務。如若沒有各層級優質教育資源的供給,中國不可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2018年,中國高考報名人數達到975萬人,這個數字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問題。它說明中國政府不僅致力于普及讀寫能力,還大力推動高等教育。根據2016年的教育統計數據,除了高校之外,中國還有8367所中等職業學校,每年輸出440萬名畢業生,他們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可以為國家建設做出貢獻。據估計,中國每年的大學畢業生近800萬人,正是他們為中國的創新和快速發展貢獻了力量。而男女平等有助于減少就業市場的性別差異,也對中國崛起貢獻不小。
第三,關注人力投資還產生了另外一個巨大的溢出效應:它在中國國內創造了一個龐大的消費階層和一個巨大的市場。中國被稱為世界工廠,不過如今其經濟增長主要靠國內消費拉動。現在,中國人民不僅對商品和服務的消費增加了,而且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優質的商品和服務。印度國內有一種誤解,認為中國商品質量不佳,但是我看得很清楚,今時今日,中國許多商品和服務都達到了國際標準,甚至還成為新的標桿。比如,中國企業在5G技術上取得的突破性進展,將為世界提供一個新基準。
中國古語有云:“眼見為實。”我認為,其他國家可以到訪中國,了解中國的發展路徑,進而學習其成功經驗。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實現可持續的包容性發展。
(本文作者為印度金德爾全球大學副教授拉蒂普?帕坎納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