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還記得在英國學校上的第一堂性教育課。我和我的同學們當時大約
11歲,我們的性知識課程就是觀看了一段一家人裸體打羽毛球的視頻。接著,老師念了一份精心準備的清單,上面列著一些規則和禁忌——不過,因為我讀的是羅馬天主教學校,所以清單上幾乎只有禁忌。
這一課不是我們第一次接受性教育;這些年來,我們的父母一直在給我們灌輸知識。但我記得,我們觀看視頻時,教室里所有人都在咯咯地笑,老師每隔幾分鐘就得喊一聲:“別這么幼稚!”
這可能是我這輩子最尷尬的時刻。
25年之后,也就是2014年的夏天,我坐在北京的國家圖書館藝術中心里,再一次經歷了同樣的感受。
當時我在欣賞莎士比亞的悲劇《科里奧蘭納斯》(Coriolanus)的現場錄制版,這是英國國家劇院現場系列(National Theater Live)的一部分。演出進行到三分之二時,主角由英國萬人迷演員湯姆·希丁斯頓(Tom Hiddlestone)扮演,場景是被流放的羅馬戰士卡厄斯·馬歇斯(Caius Marcius)宣誓效忠于亦敵亦友的奧菲狄烏斯(Aufidius),以此報復那些將他逐出羅馬的人。
在接受他的效忠時,扮演奧菲狄烏斯的演員親吻了希丁斯頓的嘴巴,這一舉動引得場中許多中國觀眾哄堂大笑。
我問我的妻子,“大家為什么笑了?”這么有感染力的場景,得到的卻是這般反應,我感到困惑不解。“這家伙可是同意了要屠殺羅馬的所有人,”我說道。
她調整呼吸,擦了擦眼淚,這才回答說:“因為這太像同性戀了!”
銀幕上的兩位演員還在吟誦詩句,他們的臉相距只有一英寸左右,場內依舊是笑聲不斷。我開始懷疑自己,我看的是莎士比亞的悲劇,還是無意中錯入了周星馳的最新喜劇片場。
我不知道這種感覺從何而來,但我仿佛回到了1990年,又一次被咯咯笑的11歲小孩所包圍,只不過這次想要大喊“別這么幼稚!”的人換成了我自己。
他們的笑聲并沒有破壞我觀看演出的興致,但確實打破了悲劇作品常有的緊張氣氛。這些笑聲再次證明,在國外觀看戲劇和電影有時可能讓人捧腹,但總是一種教育。
我第一次在美國看電影,是在紐約市看《王牌大賤諜2》(Austin Powers 2)——我記得電影結束時,所有人都鼓起掌來,仿佛演員馬上要出來鞠躬謝幕似的,我當時感到很驚訝。
但最好笑的一次是在越南,我同幾位女性朋友被拉去看《媽媽咪呀!》(Mama Mia!)。每當角色從念白轉為唱腔,觀眾就爆發出一陣瘋狂而失控的笑聲。
“我們欣賞不來音樂劇,”來自河內的朋友說著,笑得淚流滿面。
光是她的反應就讓我值回了票價。
(譯者:張思琦 編輯:齊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