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望明出生于1970年12月。工作29年來,因技術出眾,曾多次獲得各級榮譽稱號。(圖片來源:中國鐵路總公司)
中國日報5月6日北京電(記者 羅望舒) “砰砰、砰砰……”華燈初上的武昌客車車輛段客車整備庫里,身著藍色工裝的黃望明正在一輛輛靜靜停靠的綠色客車下不停鉆出鉆入,借助手電筒的光亮,小小的檢車錘輕敲輪軸、螺栓、彈簧等客車重要部件,一陣陣鏗鏘有力又不乏節奏的敲擊聲顯得格外響亮。
黃望明是中國鐵路武漢局集團有限公司武昌客車車輛段武昌運用車間質檢員、“黃望明客車檢車員技能大師工作室”的負責人。這一串串別人耳中刺耳乏味的噪音在他聽來,卻是隱藏奧秘的美妙音符,任何“不合拍”的聲音都能成為發現安全隱患的重大線索。從事客車車輛檢修工作29年里,他在敲擊聲中先后發現了3000多起安全隱患,排除危及行車安全的大故障200余件,被同事們親切地稱為“檢車狀元”“客車神探”“技能大師”,榮獲全國技術能手、火車頭獎章等殊榮。
黃望明出生于1970年12月。工作29年來,因技術出眾,曾多次獲得各級榮譽稱號。他所負責的鐵路技能大師工作室被湖北省總工會首批命名為“示范性勞模創新工作室”,被鐵路總公司黨組命名為“黨內優質品牌”。2018年3月作為鐵路一線技術職工代表出席了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1989年,黃望明從技校畢業,在孝感到武昌的客車車輛段從事檢修工作。就在這一項繁瑣而鼓噪的工作中,憑借著孜孜不倦的學習和反復的鉆研,黃望明成為一名“土專家”,不僅掌握了客車檢修的十八般武藝,而且練就了一套聽音辨“癥”的獨門技能。通過檢車錘敲擊在列車配件上的鏗鏘聲中,他能準確辨別隱蔽在不同的列車“病患”,響聲發脆,就是正常;響聲沉悶,表明部件有松動;若是沙啞,那構件就可能有裂紋。

這個鏡子是黃望明妻子送的“鉤腔檢查鏡”,專門發現隱蔽位置的隱患。(圖片來源:中國鐵路總公司)
破解難題是黃望明最大的愛好。在黃望明的工具包里有一個巴掌大的鏡子。“這個鏡子是他妻子送的‘鉤腔檢查鏡’,專門發現隱蔽位置的隱患。”同事王瑞道出了鏡子的秘密。原來,黃望明在負責整修清洗車鉤時,發現鉤腔內部因為視線阻擋存在檢查“死角”留有安全隱患,一直冥思苦想解決辦法。一天早上妻子在鏡子面前梳妝,他靈機一動,把妻子包里攜帶的小鏡子借來,趕到單位,將小鏡子伸入車鉤,利用電筒照射鏡面的反射,不斷位移掃視鉤腔內側進行檢查,所有部位檢查的清清楚楚。他給小鏡子起來一個專業的名字—“鉤腔檢查鏡”。一經推廣,全段列車鉤腔故障率直線下降。
“每一個寶貝的產生都有一個不斷探索的經歷,看到一個個難題被解決,自己很有成就感,那種喜悅比任何獎勵都高興。”黃望明對工具包里的“土寶貝”愛不釋手。多年來,黃望明懷著對工作的滿腔熱情,專注于工作,善于發現、樂于解決安全生產難題,總結推廣“先進作業法”117項200余條,小改小革生產工具26個,節約生產成本500余萬元。

在這一項繁瑣而鼓噪的工作中,憑借著孜孜不倦的學習和反復的鉆研,黃望明成為一名“土專家”。(圖片來源:中國鐵路總公司)
黃望明把安全無事作為最高的榮耀。他在29年間檢修客車70余萬輛,先后發現防止車輛安全隱患三千多起,經他檢查把關后的列車累計安全運行900余萬公里,等于繞地球200多圈。
擇一事終一生,用匠心普華章。黃望明憑著執著的堅持和追求,用手中的檢車錘詮釋工匠精神,在平凡的崗位上演奏了一曲“交通強國、鐵路先行”的贊歌。
(編輯:潘一僑 邵冰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