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清華同衡學術周開幕式現場。
中國日報北京5月25日電 5月21日上午,由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主辦的“2018第六屆清華同衡學術周”在北京正式拉開帷幕。
本屆學術周以“空間·空間·空間”為主題,齊聚行業內外專家學者,直面十九大和機構改革提出的新問題、新需求,共同回歸行業的初心和本源——對空間的研究和營造。希望通過對空間的再度認識與思考,探討新時代背景下如何創造更加符合人民需要的城鄉空間。
中國城市規劃協會會長唐凱,中國城市規劃協會副會長吳建平,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石楠,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副秘書長曲長虹,清華控股有限公司總裁聶風華,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副主任、總規劃師沈遲,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城市與區域規劃系主任林堅等出席了開幕式。
中國城市規劃協會會長唐凱表示,本屆學術周以空間為主題,召開的時機非常重要,因為隨著國家規劃管理體制的變化,作為管理依據和與管理體制密切相關的法定規劃,其編制辦法可能會有相應的變化,這是擺在城鄉規劃師面前的大課題,將各種因素在空間中予以落實,是城鄉規劃師的職責所在。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石楠,分別從空間作為資源、容器和城市規劃核心抓手,以及空間非均質的特性等方面出發,闡述了新時代背景下,城鄉規劃學科重新審視、關注和研究空間的重要性,并對清華同衡在學科建設和行業發展中的擔當和情懷表示肯定。
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袁昕表示,研究探討空間治理需求是城鄉規劃行業的責任;城鄉建設與發展涉及廣泛的民生領域,當今時代,應強調規劃如何參與社會,而不是公眾參與規劃。清華同衡一直認為,城鄉規劃要形成清流走向協同服務社會發展洪流之中,在歷史賦予我們更多機遇的新時代,為社會做出更大貢獻。
在開幕式之后的巔峰講壇上,多位城鄉規劃行業及跨界大咖,以“空間·空間·空間”為主線,立足新時代,暢談對行業未來的認識和構想,對“空間”的研究和利用。
Ofo小黃車政府事務總監王濤先生以“共享單車與城市空間的融合”為題對共享單車在城市的空間認知、空間功能、空間價值三個方面進行了精彩發言。王濤說,共享單車基本成為城市基礎交通設施的一部分,不僅滿足了居民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需求,成為居民短距離出行和短途接駁的最優選擇,還為緩解城市交通擁堵、拓展公共交通服務半徑、填補公共交通服務盲區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在城市中存在的價值方面,共享單車在為交通規劃的編制、延伸城市公共交通系統的服務范圍、提升城市空間經濟活力方面具有重要應用價值。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尹稚以“新時代的高質量城鎮化”為題,從國家宏觀治理層面,對高質量城鎮化的特征和內涵進行了深入闡述。他認為,相對于技術層面的探討,對于高質量城鎮化的問題來說,需要回到我國發展面臨的核心矛盾上,聚焦于十九大提出的“不充分”和“不均衡”的根本問題,從四個方面轉變治理觀念:以經濟和環境區劃為基礎,重構國土空間治理體系和政策導向;通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的治理方式,實現區域內部空間的協同發展;基于區域空間結構調整和社區治理模式創新,尋找適合于中國的大都會地區高密度發展路徑;從歷史發展和現實國情出發,基于我國城鄉不同的社會組織和治理模式,真正實現鄉村振興。最后,尹稚教授做了總結,面向未來的高質量城鎮化將體現下述核心特征:“國土均衡”、“城鄉融合”、“綠色健康”、“智慧創新”、“包容共享”、“文化繁榮”以及“治理現代”。
21日下午舉行的自由論壇,則分別圍繞“規劃融合”和“空間再生產”兩大話題,進行了精彩的主題報告和自由對話,共同探討規劃發展新趨勢、辨別發展新方向。
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袁昕立足規劃行業內部,深入地剖析了新時期空間生產的需求與工藝流程的變化。他認為以往由開發商主導的空間生產往往基于資本邏輯,設計本身所能創造的價值有限。而以規劃院為主導的空間生產同樣具有很強的半標準化性質,由于單一職能部門的管理意愿無法體現整體訴求,導致相對應的規劃成果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新時期宏觀層面,規劃工作已轉變為由自然資源部主導,這不僅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優化資源配置;還有利于空間生產“從制造時代轉向智造時代”。對此,規劃院需要找準自身的定位,謀求更高的社會地位,在創造未來更美好的社會空間的同時,對頂層設計及未來的空間生產及空間治理、社會治理作出更大的貢獻。
本屆學術周將持續6天,在后續的5天將會有14場專題分論壇,立足清華同衡全產業鏈和跨專業協同的綜合優勢,打破各專業界限,強調跨界和融合,通過對“空間·空間·空間”主話題的延伸拓展,圍繞城市更新、城市雙修、鄉村振興、城鄉遺產、城市品牌、地下空間、停車規劃、住房金融、城市大數據、精細化管理等多個細分議題,廣泛邀請城鄉規劃及相關行業專家展開深入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