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部戰區陸軍某旅創新拓展優撫工作新平臺——
優待幫扶,“結對認親”撫慰烈屬
這是一份特殊的“紅色遺產”交接儀式——3月29日,東部戰區陸軍某旅雷達偵察連指導員張健調動離任之際,將新任指導員張令昌帶到烈士沈國良墓碑前,送給他一抔從戰場帶回來的、浸染著烈士鮮血的泥土,并殷殷叮囑他要將與烈屬“結對認親”的好傳統繼承發揚下去,把烈屬照顧好。
“優待幫扶烈屬,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軍隊更應該走在前列!”連隊官兵開展與沈國良烈士父母“結對認親”始于2011年。《烈士褒揚條例》等擁軍優撫工作的法律法規相繼頒布出臺后,該旅積極傳承紅色基因,創新拓展優撫工作新平臺。旅黨委主動找到地方民政部門,了解駐地烈士家庭狀況,組織官兵走進烈士家庭“結對認親”:每逢新兵入營、清明節、烈士犧牲紀念日等時機到烈士家中為烈士擦拭遺像、幫助烈士父母整理家務;在烈屬遇到生活困難時及時上門提供幫助,替烈士為父母盡孝,做烈士父母的“兵兒子”,同時,旅里每年還拿出數萬元專項經費慰問烈屬。
前不久,烈士沈國良的母親突發胰腺炎住院,正在休假的下士尹黎陽打聽到烈士母親住院的地方離自己家不遠,于是每天都主動前往照看。
開展這項活動以來,這個旅已有7個連隊的官兵與駐地13個烈士家庭“結對認親”,還有許多官兵成為烈士家庭的“新成員”。
1984年,烈士李洪平在一次戰斗中英勇犧牲,兩鬢斑白的老父親這些年一直獨居。為了讓李爸爸擁有幸福晚年,與其“結對認親”的運輸連官兵立下一個規矩:每逢休假或外出時,都要抽點時間去陪伴老人,帶上鮮肉和蔬菜,并烹制可口的家常菜,與老人吃一頓團圓飯。
每當看到眼前這群忙里忙外的“兵兒子”,李爸爸心里總是涌動著暖流,逢人便夸獎這些有情有義的子弟兵:“親兒子雖然在戰場犧牲了,但現在又多了30多個‘兵兒子’!”
這些年,烈屬有困難時,總會看到子弟兵們忙碌的身影。去年底,一場大雪壓倒了烈士盧榮華父母家房屋前的一棵樹,影響老人出行,與他家“結對認親”的官兵外出執行掃雪任務結束后,特意繞道前來幫忙清理積雪和殘枝;一個月前,烈士戴振平家里拆遷,考慮到他的父母年事已高,官兵們利用節假日主動前來幫忙搬家……多年來,官兵們傾心竭力為烈屬幫難解困,贏得烈屬和鄉親們的一致稱贊。
“‘結對認親’活動既溫暖了烈屬的心,也使每名官兵經受了精神洗禮!”活動中,該旅官兵不僅“走出去”,而且“請進來”。他們積極利用營區宣傳櫥窗展示英烈請戰血書、戰斗日記和照片等遺物,在旅政工網上開設“烈士紀念堂”,組織官兵在網上討論交流;每當官兵們開展“結對認親”活動回營后,他們還通過“士兵講堂”“理論小分隊”等形式,組織官兵談體會、話感悟;邀請烈屬擔任“思想輔導員”,使更多官兵走近英雄親人、聆聽英雄故事,讓英雄精神的火種深深植入官兵心田,從烈士英雄事跡中不斷汲取精神力量和養分,帶動更多人傳承英雄精神、強化使命擔當。
“我兒子孫家榮犧牲前搶運了27名傷員,最終倒在了搶救戰友的路上,他把生的希望讓給戰友,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我為他感到自豪……”在烈士孫家榮遺像前,已經83歲高齡的孫媽媽深情講述兒子的戰斗事跡時,雖然滿眼濕潤,但語氣堅定有力。排長葛亮深深地被烈士的奉獻精神所打動,向烈士深深鞠了三躬——那一刻,他理解了“戰友”二字的深刻含義:“戰友情超越生死,是軍營大家庭最值得珍視和最寶貴的情誼!”
學習烈士事跡,激發戰斗熱情。在烈士李洪平家里,下士何寬兵駐足于一份“攻如尖刀,守如泰山”的血書前,那是烈士臨戰前咬破手指寫下的“遺書”。“軍人就要有血性,在火熱訓練場和未來戰場上實現人生價值!”血書上的字跡激發了何寬兵的血性豪情,他動情地說:“倘若真的上戰場,我一定要做一名英雄!”(朱達、曾濤、童祖靜)
新疆軍區某裝甲團官兵和退伍軍人輾轉千里為無名烈士核實身份——
立碑存記,永遠銘刻你的名字
春雨敲打著寂靜的山野,像是在呼喚沉睡的英靈。
清明節前夕,新疆軍區某裝甲團官兵和沙灣縣相關部門領導、駐地各族群眾以及退伍老兵代表一起,到附近的北陽山祭拜長眠在這里的6名烈士。
細心的人會發現,這是一個嶄新的墓碑。
“秦大瑞、胡咸真、牛書君、粟新喜,你們4個人今天名墓相符,與當年戰友的努力和部隊官兵的付出分不開……”一旁的退伍老兵張秋良講到。張秋良1977年從老家陜西山陽縣入伍到原炮兵第十三師五十四團服役,1982年退伍后在部隊駐地沙灣縣生活。近年來,他有空就到當年部隊埋葬犧牲戰友的地方看看墓地有無被損壞。他口中的“當年戰友”,指以原五十四團最后一任團長胡建亮為代表的數百名官兵。
2016年,新疆軍區某團與張秋良結成“精準扶貧”對子時,無意間得知北陽山上埋葬著張秋良老部隊犧牲的戰友、原五十四團的官兵,但其中4個墳塋無名無姓無碑。
這4人姓甚名誰?團領導立即安排人與胡建亮進行詳細溝通,提出為這4名戰士立碑刻字的想法。但是,當時的連隊近30年里幾經轉隸,連隊官兵無一人在該團,很多人杳無音訊,如何核實烈士身份?
“我會盡我最大努力,協助你們尋訪這4名犧牲軍人的具體情況!”胡建亮迅疾組建名為“炮兵54團有我”的微信群,當天就互相拉進40余人。讓他遺憾的是,大家都不了解犧牲戰友情況。
“要是查不清楚他們的姓名,我們就對不起當年他們為部隊做的貢獻。”為盡快為4名烈士立碑刻字,67歲的胡建亮毅然決定放棄籌劃兩年之久的西藏旅行計劃,并懷揣賣掉家中小轎車的8萬元錢,遠赴當年兵員征集地尋找線索。
看到老團長的舉動,其他人甚為感動,也紛紛加入到聯系當年戰友的行動中。通過電話、網上留言等方式,微信群內人員由原來的40余人,逐步增加到近500人。
“我們可以將自己單位的戰友資料填寫到電子表格內放在微信群里,以便引發其他人的回憶。”退伍老兵馬國強提議道。
在數百名退伍戰友的共同努力下,大家終于找到了各單位負責人,鎖定當時因公殉職的10多名戰友。為了核對信息,胡建亮帶領4名戰友輾轉甘肅、陜西、四川等地,按老兵們提供的線索到當地民政、公安部門逐一查詢。
一段時間里,大家線上線下一并搜尋。談起尋訪烈士們的經過,胡建亮激情澎湃:“我們雖然離開部隊多年,交通費等開支也無處報銷,但我們心甘情愿,因為他們都是我們摯愛的戰友。”
當他帶人走訪陜西山陽籍烈士粟新喜所在村莊時,老百姓一致稱粟新喜于1973年參軍入伍,當年急于給山上部隊送給養,由于大雪路滑不幸翻車,當場犧牲。
2016年12月,胡建亮又陸續走訪了山東、新疆等地,逐一核實烈士身份,并采集到他們家人的信息。
胡建亮一行人來到戰友秦大瑞位于四川簡陽的老家時,秦父秦母早已白發蒼蒼。年過八旬的老人家聽他們提起兒子,又沉浸在失去愛子的痛苦和無法釋懷的思念中。多年來,秦父秦母辛苦操勞,舊墻陳瓦孤獨炊煙,似乎就是父母對兒子經久不息的呼喚。
胡建亮向他們詳細了解核實秦大瑞信息后,輕聲地安慰他們說:“不管時代如何變遷,您兒子為部隊建設所作的貢獻永遠不會淡化。如果你們生活有困難,可以隨時給我講,也可以給部隊和駐地民政部門講。”
胡建亮等人每到一戶烈屬家中,都詳細詢問烈屬家庭情況和身體狀況,與他們拉家常,叮囑他們保重身體,同時也和當地政府、武裝部協商,讓他們多關心烈屬,幫助他們解決好實際困難。
經過幾個月努力,他們最終確定4個無名烈士墓的主人分別為:秦大瑞、胡咸真、牛書君、粟新喜。
2017年3月24日,沙灣縣和該團決定,共同為早先已知名的2名烈士和這4名烈士立碑存記。從此,烈士墓碑上那6個名字,便永遠銘刻在了烈士當年戰友和部隊官兵心中。(陸寧、韓強、郭豐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