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美國國務卿邁克·蓬佩奧與國防部長馬克·埃斯珀針對中國的“雙簧”有很多可以解讀的角度,但鑒于其內容上共有的一貫的空洞,我更愿意從其表演形式和臺風上談談自己的看法。
除去內容,我很欣賞蓬佩奧的演講風格的,詼諧自然,娓娓道來;但如果算上內容,他依然有讓我驚嘆的地方,把假話說到堅信不疑,即便利益驅使,也要需要長時間的專業訓練,才能達到如此程度,可算這位中情局老局長一項拿得出的手的絕技吧。
反觀埃斯珀,則代表了標準的技術官僚的嚴謹和乏味。如果必須要在兩者之間選一個去說假話,我更喜歡蓬佩奧,因為他的表演顯然更具舞臺效果。
一如既往,蓬佩奧在昨天的演講中抖了不少“包袱”,但他每次都能收回去,不跑題,拿捏得挺好,結構還是相當完整的。
整個演講圍繞的主線就是他拋出的最近聽到的三個“論調”:西方分裂了,多邊秩序不行了,美國變獨了。他擺事實講道理逐一反駁了這些觀點,最后指出“西方步步為營,多邊秩序行不行還得看西方,美國從未離開”。而中國、俄羅斯等國家的失敗、惡毒、霸權和威脅無非成為證明這三點的佐證,美國的偉大和成功從來都是毋庸置疑的。
我不確定在場的歐洲各國的聽眾作何感想,但凡是經歷過冷戰的人都會有昨日重現的感覺。但問題是,按照蓬佩奧的邏輯走下去,可能性有多大?遑論這條路的代價多大。
在冷戰結束將近三十年后,當世界臨諸如氣候變化、恐怖主義、發展失衡、傳染病等諸多共同的嚴峻挑戰時,作為世界領袖的美國本身連連退群毀約,還不斷要求其他西方國家如法炮制,凡是不愿唯西方馬首是瞻的國家和政權都被視為西方的敵人。
問它它就會告訴你:我是為你好,我干涉你是為了啟發你,我顛覆你是為了解救你。
可惜了自由和民主這倆詞兒。
如果說蓬佩奧太注重技巧,那么埃斯珀的演講除了照本宣科外,也沒有提供任何足以支撐其論調的有力論據。難怪除了前排的美國代表團成員頻頻點頭,很多歐洲聽眾都已心不在焉;也難怪中國外長后來感嘆實在沒有什么新東西值得駁斥。
蓬佩奧和埃斯珀門兒清的是,經濟全球化蓬勃發展的今天早已不具備冷戰的條件。其實歷史上的冷戰也不是美蘇自主選擇的結果,而是多重因素使然的歷史過程。
在美國政府眼里,華為即魔鬼,但就看美國企業三番五次為華為請命,美國政府一再寬限的勁頭,就知道妖魔化華為只是美國的長期戰略需要。
因此,兩位美國高官的演講并沒有在歐洲人那得到多少理解和支持,正如后來法德兩國領導人都談到:歐洲不需要聽誰的,歐洲需要獨立和尊重。
其實,美國也并非真要逆全球化而動。產業鏈和價值鏈把全世界緊密連接之后,要打破這些聯系,并讓世界重回對抗和分裂,無異于自說自話。
美國要的很簡單,蓬佩奧以及美國副總統邁克·彭斯最近幾次涉華演講中說得也很清楚:美國希望中國按照美國指定的方式去發展,否則中國就別想好好發展下去。
中國的歷史邏輯里從來沒有聽從誰的指使去選擇自己發展路徑的注腳。中國目前的發展模式是歷史作用的必然,多重因素的結果。今后也會是如此,怎會有按照美國指定發展下去的可能?
美國被拖入冷戰,最終通過冷戰淘汰了對手,本以為歷史至此終結,西方已經成為人類制度史上的桂冠。中國的發展讓其不安,嘗過冷戰甜頭的美國沒有更好的策略理解和對待中國的崛起,因此只能故伎重演。
一次次空洞的演講,美國的焦慮和無奈溢于言表。
換一個角度說,美國與中國的矛盾就是遏制與反遏制的一場發展博弈,遠達不到冷戰的程度,這是一種新的經濟和政治環境下形成的大國關系形態,需要兩國不斷地彼此適應和磨合。兩國的發展和繁榮都離不開對方,雙方密切的經貿和人文往來也不會因為這場博弈而變得疏遠。
中國的發展既是對美國最好的回擊,也是對美國最好的幫助。這種矛盾統一客觀上反映了當下中美關系的微妙所在。
正因為如此,每次聽美國涉及中國問題的頂級“脫口秀”,他們說什么都不重要了,我都更關注他們的技巧和臨場細節,看他們如何感動自己,如何帶節奏,如何抖包袱,如何試圖產生共情效果,如何在稀稀落落的掌聲中自我陶醉,一步步走向高潮,如何戛然而止。
在這個過程中,我看到的不是政治,是人,是殊途同歸的人生。
能在國際政治評論中扯到人生,我這份工也算到了炫技的階段。
?
(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