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脫貧攻堅如何對接鄉村振興戰略顯得越發重要。今年,全國兩會代表委員也紛紛圍繞這一熱點話題發表意見,為規劃下一步工作重點建言獻策。
“我們既要實現全部脫貧,又要阻斷致貧返貧,還要放眼長遠,做好與鄉村振興戰略對接。”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扶貧開發辦公室主任史秉銳說,“一方面,要緊盯‘兩不愁三保障’各項指標,對重點人群做好重點監測,對因病致殘等缺乏勞動力的困難群眾做好政策兜底,鞏固好脫貧成果;另一方面,還要不斷完善2020年后針對相對貧困地區的支持政策,增強政策的延續性和制度化,原有扶貧政策保持不變,支持力度不減,確保實現穩定脫貧不返貧,給這些地區預留出打造自身前進‘引擎’的時間。”
“一定要力戒形式主義,弘揚真抓實干的工作作風!”全國人大代表、廣西壯族自治區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縣委副書記黃炳峰強調,決戰脫貧攻堅、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穩步實施,一定要抓好干部作風建設。“‘火車跑得快全憑車頭帶’。只有干部深入一線,才能及時發現基層問題,了解農民訴求,解決群眾困難,才能提高干事創業的效率。”黃炳鋒呼吁,“要推動扶貧干部向振興先鋒轉變,一是要黨員干部發揮先鋒帶頭作用,形成基層戰斗堡壘;二是要建立追責問責機制,讓心存僥幸、占著位置不干事的干部挪位子。”
少數民族地區、邊遠山區一直是脫貧的重點和難點攻堅地區,在人居環境整治、基礎設施建設、人才儲備等方面依然處于弱勢,抵御各種風險的能力較為有限。“我建議繼續加大對少數民族地區和邊遠山區的資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加快補齊這些地區在農業農村發展中的各項短板。”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慶恒鄉慶恒村黨支部書記吉克石烏介紹,這些地區往往具有發展特色產業和鄉村旅游業的天然優勢,但是公路、網絡等基礎設施的短板常常制約著地區的發展,“通公路能解決脫貧‘最后一公里’難題,環境整治能支持鄉村旅游的發展。”吉克石烏建議針對重點領域進行重點支持。
增強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提升貧困地區自身“造血”能力,是確保高質量脫貧、持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全國政協委員、貴州省盤州市淤泥鄉巖博村黨支部書記余留芬分享當地經驗時說:“我們巖博村從一窮二白、人均年收入不足800元的貧困村,發展到現在成為人均年收入超過2.26萬元、村集體資產超過一個億的‘摘帽村’,靠的就是發展產業、保障就業。”余留芬認為,要根據當地的優勢和特點選好致富產業,做好產業規劃,形成規模效益,并且要重視品牌打造。“一方面,依靠特色產業形成完備的上中下游產業鏈,帶動了成百上千貧困戶脫貧致富,另一方面,做大做強地方品牌能提升產品附加值,增加村民和村集體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