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6月20日),《農民日報》分別在3個版面以《家門口的扶貧車間好處多》《貴陽小微農機上山 助推山地農業發展》《貴州從江:高質量答好脫貧攻堅“考卷”》為題,報道貴州脫貧攻堅工作。具體內容如下:
《農民日報》頭版刊發圖片新聞《家門口的扶貧車間好處多》,報道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柏楊林街道的扶貧車間,讓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

簡單培訓即能上手,指尖穿梭就能掙錢。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柏楊林街道的扶貧車間,讓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手工藝編織、服裝加工、耳機制作……搬遷戶在這里工作既能補貼家用,又能照顧老人和小孩。圖為近日扶貧車間員工在接受服裝加工培訓。

《農民日報》綜合版頭條刊發《貴陽小微農機上山 助推山地農業發展》。

與平原地區使用大型農機的情況不同,地處丘陵山區的貴州省貴陽市從土地零碎、坡度大等實際情況出發,在多年因地制宜的實踐中,積極引進推廣小微型農機裝備,發展農機專業合作社開展社會化服務,農機裝備總量持續增長,農機作業水平快速提高,生產效率不斷提高。
“農機服務解決了村民過去耕地難、成本高的問題,每年節約成本十多萬元,對外服務還能創收20萬元。”近日,開陽縣田沖村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于東介紹,“除了耕作機械,我們還有烘干機、組合冷庫等設備,這些農業機械為我們合作社發展精品水果、辣椒、食用菌等提供了幫助。”
開陽縣田沖村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擁有5臺拖拉機、4臺旋耕機,除了翻耕合作社的種植基地,還以每畝100余元的價格對外提供服務。作為國家級農民合作示范社,他們還不斷利用農機設備促進農業產業發展。
于東介紹,合作社有1700畝辣椒種植基地,年產量達170萬公斤。過去遭遇銷售不暢時,村民只能看著辣椒爛在地里,損失慘重。痛定思痛后,合作社購進了一臺果蔬烘干機用于制作干辣椒,規避了鮮辣椒銷售市場波動帶來的風險,提升了產品的附加值。同時,用果蔬烘干機對外提供服務,每年能增收兩萬元。
于東算了一筆賬:合作社通過提供農機服務,每年帶來的直接經濟效益可達91萬元,共帶動16戶貧困戶脫貧增收。
“貴陽市農業生產已從過去主要依靠人力、畜力進入以機械化為主導的新階段。”貴陽市農業農村局農業機械化管理處處長毛啟耀說。截至目前,貴陽市擁有各類農機具34萬余臺套,農機總動力達201.5萬千瓦,農機服務組織102個,鄉村農機從業人員近2.4萬人。
在開陽縣禾豐鄉王車村,貴州志遠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2481畝山地茶園里的茶葉長勢正旺。由于茶園地形坡度大,人工采茶和茶園管理的高成本問題一直制約著企業的發展。
“每天收的500斤茶青,使用炒制機,3個人就能加工完成,茶形和品質也更好把控。”志遠公司總經理杜正江說,公司去年引進修剪機后,從過去人工修剪茶樹每天最多兩畝提升至每人每天5-10畝,大大提升了生產效率。
“貴陽市有45.1%的主要農作物耕種收機械化率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僅有36.2%,與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70%的平均水平相比還有很大差距。”毛啟耀認為,制約農作物綜合機械化率提升的因素,除農機具投入不足、新技術新機具應用推廣難外,主要原因還是“土地零碎、田坎多、坡度大”。
近年來,隨著貴州農村產業革命的深入推進,茶葉、蔬菜、食用菌、中藥材等產業,在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對農機的需求越來越高,但普遍存在農機下地“最后一米”不通暢的問題。
今年1月,貴州省出臺《關于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要實施農用地“宜機化”整治,加快制定丘陵山區農用地“宜機化”整治技術標準,加大集中連片農用地“宜機化”整治力度。
“以前的農機發展觀念是‘用機械適應土地’,但現在是農機服務鄉村,需要轉變觀念,‘讓土地來適應機械’。”毛啟耀說,要真正打通農機下地“最后一米”,必須對農用地進行“宜機化”整治,促進農機農藝融合發展,改善農機通行和作業條件。
《農民日報》6版刊發《貴州從江:高質量答好脫貧攻堅“考卷”》,報道今年以來,貴州省從江縣聚焦“沖刺90天堅決打贏殲滅戰”,突出問題導向,下足繡花功夫,補齊扶貧短板,高質量答好脫貧攻堅的時代“考卷”。

“產業項目連成串,種植大棚形成片,侗家鼓樓成景點,村容戶貌大改觀,公益崗位助增收,健康扶貧保平安……干群同甘共苦,勠力同心戰貧困。”這是貴州省從江縣向“貧困”發起“總攻”、全縣上下共同向著小康生活奮勇前進的真實寫照。
從江縣是全國、全省脫貧攻堅掛牌督戰縣之一,有370個村還未實現貧困人口“清零”目標,貧困發生率為3.6%。今年以來,從江縣黨政主要領導帶領全縣干群,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掛牌督戰工作上,把目標聚焦到“沖刺90天堅決打贏殲滅戰”總基調上,突出問題導向,下足繡花功夫,補齊扶貧短板,高質量答好脫貧攻堅的時代“考卷”。
盡銳出戰 構建“立體式”幫扶“大格局”
初夏的從江,驕陽似火。記者走進翠里鄉高忙村食用菌基地,只見一片繁忙景象,在工人們認真操作和密切配合下,拌料、裝袋、滅菌、接種、擺袋、養菌各個生產流程有序進行。
“我們的食用菌基地覆蓋貧困戶15戶82人,主要是采用庭院式種植,這樣不僅可以幫助群眾穩定增收,還可以讓他們照顧家人。”駐村第一書記李永通說道。
據悉,在李永通的帶領下,高忙村圍繞食用菌產業大力發展“庭院經濟”,成功與貴陽農投集團合作,采取“黨支部+企業+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完成庭院種植菌棒2.2萬棒,建成食用菌示范基地1個,建有黨員與貧困戶合伙菌棚10個。截至5月8日,采摘香菇1.45萬斤,銷售額4.36萬元,有效帶領了貧困戶脫貧致富。
李永通的駐村幫扶是從江縣各級干部鏖戰脫貧的生動縮影。今年來,從江縣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首要政治任務,縣委常委會召開18次有關脫貧攻堅會議,從財政投入、干部配備等各個方面向脫貧攻堅聚焦。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從江縣先后建立縣級領導干部包鄉鎮、部門包村、干部包戶的“三級包保”工作機制,即每名領導干部負責聯系1個鄉鎮、包保3個以上貧困村、幫扶5戶以上貧困戶;105個縣直部門單位與貧困村結對幫扶;6554名干部與31165戶貧困戶結對幫扶,縣、鄉、村三級干部肩上的責任更具體、更明確。
從江縣按照條塊結合原則,探索創新“1+19+34+N”立體式幫扶模式,即在用好黔東南州委下派的1支督戰隊、新增派的34個州直部門幫扶力量和從6個出列“兄弟縣”提拔的19名黨員領導干部任19個鄉鎮黨委“第一書記”的基礎上,在縣級成立1個指揮中心,鄉鎮成立19個指揮部,村級成立384個指揮所、1544個網格、207個駐村工作組,共計2122名干部“下沉”開展蹲點幫扶。制定出臺《從江縣脫貧攻堅干部管理規定(試行)》,嚴格督導指導幫扶工作,全縣形成了較真碰硬、苦干實干、狠抓落實的攻堅氛圍。
精準施策 開對“藥方子”拔掉“窮根子”
臨近凌晨1點,農業局大樓食用菌專班的燈還亮著,此刻專班的同志正在忙碌著明天的農技專家“集中會診”方案。
“我們要抓住省派科技特派員服務產業的機遇,對食用菌產業進行全覆蓋‘集中會診’,加強技術指導,解決生產難題,為我縣食用菌產業發展找準路子。”專班班長梁思甜一邊忙著一邊說道。
今年來,食用菌專班緊盯發展目標,不斷探索立體式林下套種、庭院式散種、扶貧車間集中種等模式,實現了食用菌種植面積2839.35畝,總產值11782.40萬元,產業覆蓋貧困戶5887戶23728人,兌現分紅131.97萬元,有效帶動了貧困戶致富增收。
產業扶貧,授人以漁。產業扶貧是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也是變“輸血”為“造血”、幫助群眾就地就業的長遠之計。
從江縣充分發揮立體氣候、生態良好等突出比較優勢,圍繞林下養雞、食用菌、百香果、蔬菜“四大產業”,組建由縣級干部領銜的工作專班,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強化產銷銜接,打好點面兼顧、長短結合、大小并舉“組合拳”,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打響從江農產品特色優勢品牌。完成生態肉雞養殖59.12萬只,生態蛋雞已存欄27萬只;完成食用菌產業種植2839.35畝(萬棒);百香果已種植1865畝,完成2020年土地流轉面積6810.69畝,育苗205萬株;蔬菜產業重點圍繞200畝以上壩區建設標準化蔬菜示范基地2900畝,有效實現全縣未脫貧人口全覆蓋。同時,推行“365”(三級聯動、六項補貼、五個精準)勞務就業工作模式,實現有組織勞務就業13.46萬人(貧困勞動力5.81萬人)。

從江縣剛邊鄉宰船村群眾喜獲豐收。羅京來 攝
打好總攻 凝聚“最強力”攻克“最后壁壘”
“在周邊產業基地干活,我每個月都有兩三千元錢收入,現在我又參與建育苗基地,這個月收入應該更多。希望百香果育苗基地盡快建好,形成規模,讓更多的鄉親都能和我一樣,在家門口就能掙錢。”正在貫洞鎮八洛村百香果育苗基地務工的村民李勝連說道。
八洛村百香果育苗基地是由中國貿促會投資200萬元入股百香果種植龍頭企業的扶貧項目,通過易地產業扶貧的方式將谷坪鄉高武村、山崗村、高吊村和從江縣加榜鄉擺黨村、從開村的貧困戶利益聯結起來。育苗基地有收益后,每年將固定收益的10%,作為這5個村貧困戶入股分紅資金和改善5個村基礎設施的建設維護資金。
“中國貿促會直接投入幫扶從江資金共1700萬元,涉及教育扶貧、產業扶貧、就業扶貧、技能培訓、住房保障和飲水安全、貧困村人居環境整治、黨建扶貧七大類33個項目,目前,所有基建類項目均已開工,部分已建成投入使用。”中國貿促會掛職干部、從江縣扶貧辦副主任李鵬介紹說。
統籌幫扶資源,畫好最大“同心圓”。從江縣抓住與中國貿促會、澳門特區政府、杭州蕭山以及省州幫扶部門對接的機遇,加大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勞務輸出、人才交流、教育衛生扶貧等方面合作,列出一批貧困群眾最受益、對從江幫助最大的任務清單和項目清單,引導幫扶資源更好聚焦到產業、就業、教育、衛生等領域,變扶貧幫扶為長期合作。同時,廣泛動員全社會力量,整合社會幫扶資源,推進國有企業“百企幫百村”、民營企業“千企幫千村”和“百千萬行動”,充分發揮人大、政協、群團組織以及各種社會組織、志愿者支持參與脫貧攻堅的積極作用,有效凝聚起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強大合力。
號角聲聲起、戰鼓催人急。從江縣委、縣政府鉚足干勁,帶領全縣干群正咬定目標不放松,以昂揚的斗志、旺盛的干勁,用“一刻不能停、一步不能錯、一天不能耽誤,用百分之兩百的決心奪取脫貧攻堅百分之百勝利”的決心,向最后貧困壁壘發起總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