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12月31日電(記者 潘一僑) 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病毒讓武漢成為國內外關注的焦點,而突發的疫情再一次讓全世界感受到“中國速度”。
抗疫展擔當 萬物復生機


能容納上千張床位的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用不到一周的時間拔地而起,英國BBC為此專門制作一期視頻,觀看量達到近30萬次。外國網友驚嘆:真的牛,中國牛!
歷經76天的“武漢疫情保衛戰”得到全國各地以及世界各國的增援,大批醫護人員紛紛趕赴武漢支援,眾多食品企業用行動支持武漢。


伊利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的第一時間就啟動相關預案全面調動資源,為持續奮戰在一線的群體捐贈奶制品,助力疫情防控戰。


在全球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關鍵時刻,中國克服自身困難,主動向多國提供醫療專家、抗疫經驗、醫療物資等方面的援助。面對疫情挑戰,中國與世界各國共克時艱、守望相助,點亮戰勝疫情的“希望之光”。
重燃經濟火爐 重塑全民信心

4月8日零時,被按下76天“暫停鍵”的武漢正式“解封”,這是中國抗擊疫情的最新里程碑,更對推動全國加速進入正常生產生活狀態具有標志性意義。

5月下旬,備受關注的2020年全國兩會在北京召開。由于疫情原因,召開時間有所推遲,但脫貧攻堅仍是最受關注的議題之一。

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政策顧問扎法爾表示,在今年疫情的嚴重影響下,中國政府還是如期完成脫貧任務,這個成績令人欽佩,他呼吁世界各國都應向中國學習脫貧經驗。

在精準扶貧的道路上,伊利也在努力做著自己的貢獻。自2017年起,伊利率先響應國家扶貧政策,聯合中國紅基會共同推出“伊利營養2020”精準扶貧公益項目。

伊利集團董事長潘剛表示,他希望伊利為貧困地區的孩子們帶去營養和健康,用健康夢想守護兒童成長。他說:“只有孩子們的身體牛,我們的國家才有未來。”
經濟正向增長 帶動世界復蘇

2020年中國的“十一”黃金周尤為吸引外媒目光,他們看到中國復蘇的景象。僅英國BBC就在8天內報道了5次,不僅報道集中,而且范圍很廣。

隨著中國疫情防控形勢逐步向好,中國如期在上海舉辦了第三屆進博會、在南寧舉辦了第17屆東博會,同時中國加入RCEP,為整個世界經濟的重振注入了巨大活力,釋放出利好消息。
飛天夢圓 太空育種助力脫貧

2020年雖然困難重重,但中國“上天入海”的腳步從未停止。7月23日,我國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這標志著中國人的行星探測時代正式開啟;11月10日,中國“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在馬里亞納海溝成功坐底,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的新紀錄;12月1日,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在月球著陸,從2013年首次登上月球到2020年首次打包月球的“土特產”,中國奮斗了7年。

除此之外,我國還先后30多次利用各種返回式航天器搭載植物種子,已在千余種植物中培育出700余個航天育種新品系、新品種,助力多地區實現脫貧。2020年每個中國人都能自豪地喊出:“真的牛!我的國!”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但這阻擋不了中國前進的堅定步伐。中國先于世界其他地區重啟經濟,復蘇步伐不斷加速。實踐表明,中國經受住疫情帶來的“壓力測試”,正在重振發展活力。2021年,相信中國將繼續在風雷激蕩中挺立潮頭,在勇毅篤行中寫就華章。
(編輯:劉世東)
(潘一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