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記者 王映 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 張曉靜 本報通訊員 郭亞輝
2月16日,南樂縣城關鎮北關村的文化大院一大早就熱鬧起來。樂隊鑼鼓琴弦就位,戲迷們排著號開腔亮嗓。北關民間藝術團團長石玉澤說,“濮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戲劇社會傳承體驗基地不久前在這里掛牌,大家越唱越提勁兒!”
濮陽在我省率先建設傳統戲劇類非遺傳承體驗基地,北關村基地是首批30家基地之一。石玉澤對此十分感慨,“跟豫劇、京劇等大劇種不同,俺村口口相傳的是大平調,算是‘小戲’。基地建在家門口,‘小戲’天天唱起來!”
“石團長說的‘小戲’,其實是傳承度較低的稀有劇種。”濮陽市文廣旅體局黨組書記張玉民介紹,居于三省交界的濮陽,在古時也有中原通衢、大運河沿線的地理優勢,成為北方主要代表劇種的聚集地之一,素有“戲窩子”的美稱。目前,濮陽流傳劇種18個,入選戲劇類國家級非遺項目6個、省級非遺項目16個。“中國戲劇‘活化石’目連戲、大弦戲、柳子戲等源于唐宋宮廷曲牌音樂,土生土長的五腔調、大弦戲等,在濮陽都有原生態的傳承。”張玉民說。
“土味”十足,也是大平調在北關村傳承的鮮明烙印:多用鑼、梆子等武樂作伴奏,哐啷哐啷的聲勢粗獷豪放;村民們的唱腔質樸,口口相授、代代流傳;手抄本上泛黃的紙張,則印證著唱段的原汁原味。作為北關民間藝術團的“頭把弦”,王獻修把幾大本纏著膠帶、頁腳卷邊的戲譜視作“寶貝”,“老譜子最少有25年歷史了,俺搜集整理的數百個唱段都在上面。”
“見人,見物,見生活。”張玉民說,“活態傳承的長效機制才能使戲劇生態煥發生機。”2015年,濮陽被確定為省級傳統戲劇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該市隨即編制規劃綱要、完善保護名錄,對稀有劇種采取搶救性保護、生產性保護、數字性保護,推進傳統戲劇非遺進景區、進校園、進農村、進社區、進機關、進工廠,讓原本就活躍在民間的小劇團更多參與到展示展演活動中。
基地吸引著一批又一批對傳統戲劇感興趣的群眾前來,石玉澤說,“基地不僅能加強傳承,更是體驗基地,讓群眾近距離感受戲劇魅力!”
(編輯:譚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