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脫貧攻堅英雄群像。(插圖\曹啟斌)
在脫貧攻堅戰中,我市數萬名扶貧干部堅決響應黨中央號召,以行動詮釋初心使命,用汗水踐行莊嚴承諾。在沒有硝煙的戰場上,他們是“尖刀班”“突擊隊”,傾力奉獻,擔當拼搏,建功立業,涌現出許多感人事跡。他們是這個時代的英雄!
春日的巫山縣竹賢鄉下莊村,生機盎然。
作為“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毛相林從北京領獎回來后,沒得一天空閑,趕著為果園的柑橘樹修枝。
他不愿停下來。他承諾過鄉親們,脫貧后還要實現鄉村振興,共同富裕。
他常常回憶起今年2月25日在全國脫貧攻堅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親自向他頒獎時,道的那聲“辛苦了”。
毛相林覺得,總書記的話是對自己說的,也是對奮斗的下莊人說的,更是對所有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人員的親切問候。
在全國脫貧攻堅表彰大會上,我市毛相林等42名個人、32個集體獲得表彰。他們是我市千千萬萬奮斗在脫貧一線的廣大共產黨員和各級黨組織的優秀代表。他們舍小家為大家,常年加班加點,任勞任怨,將心血和汗水灑遍巴渝大地、千家萬戶。
“帶領群眾脫貧致富,是我們黨員干部的本分”
一個黨員一面旗,一個支部一座戰斗堡壘。黨員發揮帶頭作用,黨組織發揮核心作用,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堅強保證
走進下莊,不少人為這里雄奇險峻的景色和蜿蜒曲折的“天路”所震撼,更為毛相林帶領的下莊人“不信天不認命”的精神所震動。
“山鑿一尺寬一尺,路修一丈長一丈。就算我們這代人窮十年、苦十年,也一定要讓下一輩人過上好日子!”這,是一個共產黨員的錚錚誓言。
走出大山,開出致富路!毛相林帶著108名村民,歷時7年,犧牲了6名村民,在1300多米高的絕壁上硬生生鑿出8公里“天路”,鑄就了不畏艱險、不怕犧牲的新時代愚公精神。
在入黨申請書中,毛相林寫道:“黨員就要以身作則,不要怕苦,不要怕累,要帶頭。”
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白天,毛相林帶頭在絕壁上懸空鉆炮眼、安放炸藥雷管,干最險最累的活;晚上,在巖縫間搭建的臨時窩棚中休息時,他把保險繩一頭系在腰間,另一頭拴在樹樁上,睡在窩棚靠崖一側的最外面。
“天路”修通后,毛相林又帶領村民發展柑橘、桃子、西瓜等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發展鄉村旅游,帶領村民走上了共同富裕之路。
4月初的城口縣周溪鄉涼風村,竹海中的竹筍即將破土而出。
竹筍采收季節到來前,村黨支部書記伍東和黨員干部一起,謀劃通過村集體經濟組織完成今年的竹筍烘干、銷售任務。
涼風村自然條件惡劣、產業空虛,留不住年輕人。2016年村“兩委”換屆,卻沒有合適的支書人選,鄉里動員在湖南開店的黨員伍東回鄉參選。
那時的涼風村,村民缺乏致富門路,內生動力不足,干群關系淡漠。“帶領群眾脫貧致富,是我們黨員干部的本分。”伍東鄭重地說,“鄉親們盼望修富路、挖窮根,那我們就干成這些事,讓大家信得過!”他提出加強黨支部建設,建立了互幫、互學、互管活動小組,黨員帶頭,先富幫后富、后富學先富。
村主任羅建東試種云木香成功后,主動為5戶貧困戶送去種苗;老黨員譚云興養殖山羊上百只,并帶動4戶貧困戶發展養殖業。去年涼風村主導產業的銷售額達到100萬元。
竹筍是村民的重要收入來源,卻曾經因銷售渠道不暢,賣不起好價錢。伍東往山外跑了四五趟,輾轉聯系到出價不錯的收購商,干筍價格一下提高近三成。村民們高興地說:“農民要致富,關鍵靠支部!”
春耕時節,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田野里,活躍著黨員干部的身影。他們為貧困戶解決難題,確保春耕順利開展。
“在這場戰斗中,黨員干部是主力軍,不能有旁觀者。”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縣委書記蹇澤西說,把干部組織起來、把責任落實下去,是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的關鍵。
石柱縣創新建立“五統五分”工作法,精準謀劃指導、協同作戰推進行業扶貧工作。全縣建立33個市管領導任組長的“包幫攻堅小組”、成立16個行業扶貧指揮部,33個鄉鎮(街道)突擊隊、222個村支兩委和駐村工作隊組成一線戰斗隊,明確4880名黨員干部結對幫扶貧困戶,實現所有鄉鎮(街道)駐鄉工作、所有涉農村(社區)駐村工作、所有建卡貧困戶結對幫扶“三個全覆蓋”,在每一個行業都筑起了牢不可破的堅實防線。
在脫貧攻堅的征途上,黨員干部帶頭干,黨組織形成戰斗堡壘,與群眾勠力同心,推動脫貧攻堅取得了歷史性成就。
“鄉親們過上好日子,是我最自豪的成就”
脫貧攻堅中,涌現了一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扶貧干部。他們敢于擔當、開拓創新,在脫貧攻堅中闖出一片新天地
春寒料峭,巫溪縣紅池壩鎮漁沙村辣椒地里,大家卻干得熱火朝天。皮膚黝黑、操著“山東味”重慶話的劉吉振,正在給村民指導辣椒移栽技術。
2017年,作為市農業農村委扶貧集團駐村扶貧干部的劉吉振來到漁沙村任第一書記。此時的漁沙村,信息閉塞、產業匱乏,村民脫貧無方。作為市農科院的技術專家,劉吉振根據漁沙村氣候條件,提出試種辣椒。
2018年春,試種從70畝地起步。劉吉振將這些地作為“田間課堂”,教大家種植技術,并在盛產期到來前組織好銷售渠道。為了更好地與村民溝通,平時說普通話的他還專門學習當地方言,以減少與村民交流的障礙。
當年,辣椒豐收,畝均純收入達到5000多元,轟動全鎮。去年,全鎮辣椒種植面積已擴大到1500余畝,村民人均純收入也由2017年的5000多元增至去年的1.2萬余元。
“作為農業技術人員,我堅信和群眾一起努力、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科技之花就一定能結出脫貧致富的希望之果。”劉吉振說。
春雨淅瀝,與黔江區金溪被服廠縫紉機的“嗒嗒”聲響成一片。四五十名女工坐在自動縫紉機前,加工藍白條紋的病號服。
市衛生健康委扶貧集團派駐金溪鎮山坳村第一書記劉昶,是扶貧車間的發起人。通過走訪,他發現山坳村雖然自然條件惡劣,但人力資源豐富;勞動力市場有需求,但村民缺乏一技之長。
他根據幫扶集團中有大量醫療單位的特點,在扶貧集團和黔江區各級政府的支持下,牽頭創立了“金溪護工”“金溪被服”“金溪竹器”三大扶貧品牌,提供了三四百個崗位,幫助100余戶貧困戶脫貧。這種將市場需求與本地資源精準結合的做法,得到國家扶貧辦的肯定。
“找準扶貧工作著力點巧干,往往會事半功倍。”劉昶說。
春陽和煦,開州區長沙鎮齊圣村洋溢著柑橘的花香、春橙的果香。硬化的村道上,絡繹不絕地奔馳著拉春橙出山的貨車、拉游客進村的客車。
齊圣村曾是長沙鎮最窮困的村。2003年,在外闖蕩二十多年、身家逾百萬的熊尚兵回到齊圣村。看到多年未變的故鄉和鄉親,他感到心酸,也感到自己有責任。第二年,他擔任齊圣村的黨支部書記。
上任后,熊尚兵決定首先修路。經村民自籌、爭取上級撥款后,修路資金尚缺一半。熊尚兵主動拿出38萬元積蓄補足缺口。
修好路,農業專家建議齊圣村發展獼猴桃。擔心有風險,村民不敢嘗試,熊尚兵就帶頭種。當發展差資金時,他又從自己的積蓄里拿出錢來流轉土地、購買優質種苗。
隨后,齊圣村發展起獼猴桃、晚熟柑橘等水果近4000畝,興起鄉村旅游。通過“三變”改革,村里實現“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貧困村民也能穩定脫貧。去年該村村民人均收入超過2.6萬元。
“有人說我回老家當村干部掙不了錢,不劃算。作為黨員干部,我沒有考慮劃不劃算。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是我最自豪的成就!”熊尚兵說。
在脫貧攻堅的征途上,扶貧干部苦干、巧干、實干,用智慧、技術、擔當,驅散了千百年來籠罩山鄉的窮困,為貧困群眾撐起一片明朗的藍天。
“你離群眾有多近,群眾就跟你有多親”
把貧困群眾當親人,你給群眾一份關心,群眾還你一往情深。干部與群眾心心相印,就能最大程度激發群眾的脫貧內生動力
春雨綿綿,浸潤著巴南區東溫泉鎮的山野。
當鎮扶貧辦副主任梁正勇準備離開貧困戶韋宗福家時,韋宗福的老伴牽著他的手送到院壩門口,就像送別兒子一樣反復叮嚀:“車騎慢一點,吃飯要定時……”
年過七旬的韋宗福身患重病,需長期服藥;兒媳離開了家,孫女還在讀書。梁正勇了解情況后,想辦法為韋宗福的兒子找到工作,讓家庭有了較穩定的收入;幫助他的孫女申請助學金、困難補助,減輕了家庭負擔。
扶貧工作千頭萬緒。為了避免遺漏,梁正勇給自己定下了“扶貧任務清單”,完成一件銷號一件。
在這張清單上,韋宗福的名字反復出現:雞喂大了,想辦法幫他們賣;老人家犯病了,協助辦理住院手續;出院后老人身體虛弱容易著涼,買床電熱毯送去……在他的幫助下,韋宗福一家也重新激起脫貧的斗志,擺脫了貧困。
老人的叮囑,讓梁正勇感到溫暖:“群眾利益無小事。只有辦好每一件‘小事’,才能干成脫貧攻堅這件大事!”
春風習習,海拔1000多米的綦江區石壕鎮進入桃花盛開的春天。
鎮扶貧辦主任陳國強,再次來到貧困戶王小波家,了解他家的春耕進展。
王小波是苗族同胞,家中因病致貧。2019年初,王小波家申請C級危房改造,卻又擔心手續麻煩、錢有缺口。
陳國強了解后,幫他跑手續,在政府補助之外又幫他籌集到四五萬元錢。最令他感動的是,陳國強經常抽空來他家,幫忙監督工程質量;看到衛生間裝修缺洗手盆,專門開車去鎮上買來送給他……“大家都說,陳主任像我巴心巴腸的兄弟。”王小波感動地說。
住上新房,開啟新生活。陳國強幫王小波申請了村里的公益性崗位,并教他盆景培植技術。現在,他家年收入超過4萬元,實現穩定脫貧。
“你離群眾有多近,群眾就跟你有多親,才能更容易激發他們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陳國強微笑道。
春光燦爛,大足區寶頂鎮鐵馬村成片的果園,李子開始坐果。
離成熟還有兩個月,鐵馬村第一書記馬慶海,就開始聯系平臺為村里的李子“帶貨”。
馬慶海剛上任時,有村民告訴他:“鐵馬”缺乏產業、致富無望,村里死氣沉沉,是遠近聞名的“死馬”。
經過走訪,馬慶海發現,村里發展的李子產業規模不小,早應進入盛產期卻一直不掛果。要不要把李子樹砍掉?這成為不少村民的“揪心事”。
馬慶海把這事列為優先事項。他請農業專家“把脈”,發現李子不掛果是因為管護技術不到位。于是,他邀專家開展技術培訓,去年全村600畝李子全部掛果。
掛了果后有沒有銷路,是村民的又一件“揪心事”。為解決銷售難題,他在調研市場后,采用網上直播帶貨方式促銷,去年5萬余公斤“鐵馬脆李”迅速售罄。
現在,鐵馬村不僅“活”了過來,還成為周邊村民眼中的“奔馬”,朝著鄉村振興奮蹄前進。
“破解群眾的揪心事,也是破解貧困密碼的‘關鍵事’。把關鍵事解決了,脫貧攻堅也就不難了。”馬慶海說。
4月的巴渝大地,涌動著春潮,也涌動著干部群眾為幸福生活而奮斗的滾滾熱潮。
在脫貧攻堅中,我市數萬扶貧干部舍小家為大家,把心血和汗水灑遍千山萬水、千家萬戶,激發了貧困地區群眾的戰貧斗志。廣大干部群眾勠力同心、艱苦奮斗,脫貧攻堅取得了重大歷史性成就。
脫貧攻堅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
在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中,我市干部群眾將以脫貧攻堅中涌現出的典型為榜樣,弘揚“上下同心,盡銳出戰,精準務實,開拓創新,攻堅克難,不負人民”的脫貧攻堅精神,黨員帶頭、黨組織引領,激發廣大群眾的昂揚斗志,帶動廣大群眾再接再厲、接續奮斗,譜寫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的壯麗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