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東莞4月18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林潔)全球每4部智能手機就有1部來自東莞,但很多人不知道,史無前例的大灣區大學已經落戶東莞,松山湖校區2023年就能實現招生辦學了。
今天,東莞市委副書記、市長肖亞非透露,大灣區大學將用創新的體制籌建,這是實現與大灣區其他城市的最佳組合、最佳聯動,更是港澳的最佳拍檔。

大灣區大學效果圖
從粵港澳大灣區提出伊始,各類有關設立“大灣區大學”的建議和傳言不絕于耳。粵港澳三地此前曾有頗多倡議,深圳大學校長李清泉、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馬化騰、香港中文大學前副校長程伯中、香港科技大學原校長陳繁昌等都曾提議建立類似“粵港澳大灣區大學”的機構。
今年的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加快大灣區大學的籌建。
大灣區大學將同步在東莞市松山湖高新區和濱海灣新區威遠島設置校區,目前松山湖校區已于2020年年底完成設計方案招投標工作,2021年年中將動工建設。

大灣區大學效果圖
籌建過程中,東莞在土地資源極其緊張的情況下,從發展的核心區域濱海灣新區威遠島劃撥約2100畝土地和松山湖高新區劃撥250畝土地用于大灣區大學建設。東莞市財政明確投入至少100億元用于建設;謀劃采取更加開放的政策,在創新團隊、人才管理、重大項目、科研立項、生活環境等方面提供優質精細的服務,大力支持大灣區大學引進高層次人才。
值得關注的是,大灣區大學其中一個校區所在的濱海灣新區,被定位為“引領東莞經濟未來30年發展”,是承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機遇和資源重點開發拓展的城市發展新載體平臺。
2019年國家出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指出,“瞄準世界科技和產業發展前沿,加強創新平臺建設,大力發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動力和支撐的經濟體系”“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建設國際教育示范區,引進世界知名大學和特色學院,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
在這個大背景下,廣東省委省政府擬進一步強化廣東省高等教育發展,著力推進高水平大學建設,為粵港大灣區提供智力人才支撐。其中,提出高起點、新機制建設大灣區大學。

據悉,大灣區大學定位為以理工科為主的高水平新型研究型大學,致力于培養適應未來快速變化、支撐和引領大灣區科創發展的高端人才,產出一流成果,服務于提升大灣區科創競爭力和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引領未來科技發展、產業升級和社會進步。大灣區大學將開展本科生、碩士及博士研究生的全日制學歷教育,預計到2030年達到在校生10000人左右,本科生與研究生規模比例達到1:1左右。
(林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