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至18日,全國政協黨外委員專題視察團赴江西、貴州開展“學習百年黨史,增進‘四個認同’”專題視察。委員們參觀革命遺址遺跡,親身感受革命老區的巨大變化和輝煌成就。
回望歷史,感悟革命老區蘊含的精神偉力
江西、貴州兩省,都是充滿紅色記憶的紅土地,黨史上許多重大事件、重要會議都發生在這里。視察期間,委員們走進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井岡山革命遺址、瑞金中央蘇區舊址和遵義會議紀念館等革命遺址、遺跡,在黨史重大事件第一現場感悟精神偉力。
在江西瑞金的華屋村,當年曾有17位青年毅然投身革命,離開家鄉時,每人種下了一棵松樹。長征中,17位青年成了烈士。如今,17棵松樹昂然挺立在華屋村的后山上。“在那片青松的林蔭之下,我們上了一堂微黨課,心靈受到極大震撼。”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說。
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參事、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首席專家楊忠岐表示,革命先烈為國家走上富強道路獻出了他們寶貴的生命,要永遠牢記他們的偉大精神。
把握當下,感受革命老區建設的輝煌成就
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西、貴州兩地革命老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視察期間,委員們走進贛州南康家具小鎮、遵義花茂村、黔南州花果山清脆李產業基地和中國天眼工程等地,在革命老區發展示范點感悟輝煌成就。
江西、貴州都是全國脫貧攻堅主戰場。2020年4月,江西全省25個貧困縣全部摘帽;2020年11月,貴州66個貧困縣全部摘帽。如今,江西、貴州正通過監測幫扶等長效機制,推進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其中,位于遵義的花茂村,是貴州脫貧攻堅成果的縮影。近年來,這里統籌推進精準扶貧,實現了田園風光、紅色文化、陶藝文化與產業發展有機融合。
從脫貧攻堅到發展新興產業,從扶貧干部到科技工作者,新時代的奮斗者正以實際行動,成為當代紅色精神的踐行者和傳播者。
面向未來,積極為革命老區發展建言獻策
視察期間,委員們將參觀學習與讀書討論、履職建言相結合,結合自身專長,為助推革命老區發展、鄉村產業升級和振興等獻計出力。
針對革命老區如何更好地保護革命文物的問題,全國政協常委、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宋紀蓉建議,健全革命文物管理機構,統一指導革命文物的征集、保護、修復、展出和人才培養工作,設立革命文物征集經費,在文化遺產保護、人才培養建設中增加革命文物和紅色遺址保護利用人才培養計劃,盡快展開對有機質革命文物搶救性的保護修復工程等。
針對革命老區如何更好地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問題,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稅務學會副會長張連起建議擴大紅色旅游產業之外的鄉村數字經濟新產業,構建鄉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體系;拓展多方面的鄉村“新產出”概念,引導鄉村根據自身比較優勢選擇適宜的發展方向。
針對革命老區如何更好地開展教育的問題,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第十二中學聯合學校總校校長李有毅表示,建議革命老區突出紅色教育,利用紅色課堂讓革命傳統入腦入心。(本報記者 賈月洋)
(賈月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