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福州3月4日電(記者 胡美東) 在今年召開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安踏集團董事局主席丁世忠建議促進“低碳消費”,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丁世忠表示,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國經濟增長環境發生深刻復雜變化,全面促進消費成為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任務。低碳消費是各類消費主體在消費活動全過程貫徹綠色低碳理念的消費行為,是順應當前發展階段和具有巨大發展潛力的新型消費模式。近幾年,從中央到地方,推動新型低碳消費已成為推動社會經濟綠色轉型的重要方向和新著力點。2022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在《促進綠色消費實施方案》中提出,到2025年,綠色消費理念深入人心,綠色低碳產品市場占有率大幅提升;到2030 年,綠色消費方式成為公眾自覺選擇,綠色低碳產品成為市場主流。
丁世忠指出,未來幾年中國在低碳消費領域將產生數萬億級的市場規模。其中,在時尚產業領域,預期至2025年,循環時尚產業規模將超千億元。由此可見,低碳消費不僅對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義,也是落實擴大內需戰略,促進消費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向和新增長點。對于行業企業而言,抓住低碳消費的轉型機遇,豐富綠色產品和服務供給,創新低碳消費場景,深挖低碳消費市場潛力,將為自身發展帶來廣闊前景。
當前,我國消費正處于轉型升級階段,一方面,推動綠色產品生產和消費的政策力度不斷加強,綠色低碳已成為產業發展新方向。另一方面,居民低碳消費理念逐步普及,尤其是年輕一代消費者更加關注自身消費所帶來的生態和社會影響,低碳消費需求持續增加。在此背景下,豐富綠色產品服務供給,創新低碳消費場景,深挖低碳消費市場潛力,不僅有助于提高產業和經濟的綠色低碳競爭力,也將為創新綠色產品和商業模式、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提供有效方式。
近年來,在政策引導和綠色發展理念引領下,我國在促進低碳消費工作方面取得積極進展,然而由于相關體制機制不健全,政策體系不夠完善以及低碳消費的商業模式本身發展不成熟等,低碳消費蓬勃發展仍然面臨一些制約因素,比如企業的綠色轉型成本管控與企業短期經營效益的矛盾;推進低碳消費仍有大量基礎性難題需要解決,其中“綠色產品”標準不統一,缺乏權威認證,既不利于行業企業開展綠色治理,也阻礙了消費者識別和購買綠色產品;絕大多數的消費者對于低碳消費認知有限,消費積極性還沒有調動起來。讓低碳消費成為生活主流,不僅是消費者理念和行為的轉變,更是整個生產生活方式的一場深刻變革,除了政策鼓勵外,更需有可行的配套措施和合理的激勵機制。
為此,他提出四點促進低碳綠色消費的建議:
一是完善企業綠色生產的經濟激勵政策。出臺綠色產品政府采購、綠色金融、信貸和補貼等政策,助力企業在技術創新、材料創新、管理創新、商業模式創新以及綠色生態圈建設等方面,獲得更多資金支持。例如,拓展政府綠色采購政策,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推動金融機構創新綠色債券、基金、保險等產品,為綠色企業、綠色項目以及購買綠色低碳產品的企業和個人提供 金融服務,讓生產者能夠從綠色發展中獲得收益,營造鼓勵低碳消費的市場環境。
二是加強綠色產品標準認證體系建設。推進綠色產品認證與標識體系建設是構建綠色市場體系,引導綠色生產和低碳消費的重要推手。有關部門應加強頂層設計和各方協同合作,加快開發綠色產品標準、不斷拓展產品目錄范圍、加強認證的權威性,讓企業和監管有規可依,也讓消費者分辨綠色產品和服務更容易。
三是打通信息渠道,建立綠色產品發布與選用平臺。探索建設全國性或區域性的低碳消費信息平臺,定期發布經過權威部門認可的綠色低碳產品清單或者購買指南,降低機構和消費者采購買綠色產品的門檻,同時幫助企業獲得更多投資機會。在企業層面,鼓勵和指導制造企業、線下商場、電商平臺建立綠色產品購買指南或綠色產品專區,加強綠色產品集中展示和宣傳,積極引導低碳消費。
四是強化對個人綠色行為的正向激勵。讓低碳消費成為自覺行為,一方面要持續加大低碳消費理念宣傳,另外還應強化制度建設,激勵消費者選擇綠色的產品和服務。鼓勵各地方政府和各類銷售平臺制定綠色低碳產品消費激勵辦法,通過發放消費券、綠色積分、直接補貼、降價等方式激勵低碳消費。加快解決碳普惠制度發展的制度和技術難題,通過強化頂層設計、低碳場景和碳普惠方法學研究以及數據聯通等,讓低碳消費行為顯性化,可查詢、可追溯,并將其轉化為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