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3月23日電 據洛杉磯進步報22日報道,美國經濟學家、哥倫比亞大學可持續發展中心主任杰弗里·薩克斯(Jeffrey D. Sachs)撰文寫道,銀行業危機正沖擊著已被戰爭、制裁、地緣政治緊張等問題打亂的世界經濟。而外交可以是一個關鍵的宏觀經濟工具,不僅世界將更加安全,滯脹也將得到緩解,和平與合作才是應對經濟風險上升的最好辦法。
文中薩克斯提到,當前部分國家面臨的銀行業危機的根源是美聯儲和歐洲中央銀行在多年的擴張性貨幣政策之后收緊了貨幣條件。近年來,美聯儲和歐洲央行都將利率維持在接近于零的水平,并向經濟注入大量流動性。寬松的貨幣政策導致了2022年的通脹,目前這兩家央行都在收緊貨幣政策并提高利率以遏制通貨膨脹。
像硅谷銀行這樣的銀行吸收短期存款,并利用這些存款進行長期投資。銀行為存款支付利息,并以更高的長期投資回報為目標。當中央銀行提高短期利率時,存款利率可能會超過長期投資的收益。因此,銀行可能需要籌集更多資本來保持安全和運營。在極端情況下,一些銀行可能會倒閉。
文中寫道,美國和歐洲經濟已經經歷了滯脹:高通脹和增長放緩。銀行業危機將惡化滯脹,并可能使美國和歐洲陷入衰退。而俄烏沖突、美國和歐盟對俄羅斯的制裁等因素,也加劇了滯脹。這些地緣政治因素沖擊了供應鏈,推高了成本和價格,同時阻礙了產出,從而擾亂了世界經濟。
薩克斯說,外交應該成為一個關鍵的宏觀經濟工具。如果通過外交手段結束俄烏沖突,取消對俄羅斯代價高昂的制裁,并緩解中美之間的緊張關系,不僅世界將更加安全,而且滯脹也將得到緩解。和平與合作是應對經濟風險上升的最佳補救措施。
中國、沙特和伊朗三國于本月10日在北京發表了三方聯合聲明,沙特和伊朗達成一份協議,包括同意恢復雙方外交關系,三國表示愿盡一切努力,加強國際地區和平與安全。對此,地緣政治經濟報告網站(geopoliticaleconomy)日前報道中稱,中國這一外交突破是推動亞洲一體化進程的一部分。該協議不僅能促進該地區的穩定與和平,而且還將對全球經濟產生巨大影響。該地區幾十年來一直受到美國的戰爭和干預。自2001年9月11日以來的20年里,美國對這一區域發起軍事行動使數百萬人死亡,造成數千萬難民流離失所,摧毀了整個地區。
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駐華大使阿里·奧貝德·達赫里博士( H.E. Dr. Ali Obaid Al Dhaheri)20日為中國日報撰文中稱,中國仍然是全球經濟的增長引擎,所以放眼全球經濟的不穩定前景,中國疫情防控政策調整可能是“提振所有船只的浪潮”。
2023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的10周年。阿聯酋不僅是“一帶一路”倡議在本地區的主要物流樞紐;在這個偉大的項目中,也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利益相關者,致力于讓其他參與國家參與鼓勵貿易、地區團結和跨國交流。
(編譯:馬芮 編輯:韓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