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在以“經濟復蘇:機遇與合作”為主題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3年年會上,工信部部長金壯龍表示,2022年我國全部工業增加值和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雙雙突破40萬億元,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球比重接近30%,貨物貿易出口國際市場份額接近15%。
與傳統制造業大國相對應的,是近年一些跨國制造業工廠向低成本國家遷移的情況。業內分析指出,制造業工廠外遷本質上是中國內部產業鏈自身主動升級換代與外部全球產業鏈加速優化重組的必然結果,未來我國制造業還需向先進制造業和集群化發展更進一步。
工業全門類和外遷的工廠
我國作為傳統的制造業大國,在全球制造業產業鏈和供應鏈上有自己的優勢。根據金壯龍的介紹,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基本構建了規模大、體系全、競爭力較強的產業體系,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覆蓋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的工業門類,已成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不可忽視的一點是,近年來,出于種種原因,有一些跨國企業開始將生產制造環節轉移到印度、越南等成本更為低廉的國家。例如,越南從2021年開始就一直在積極吸引國外投資者進入當地建立代工廠。蘋果公司已經連續在印度、越南等地建立了好幾座蘋果手機的加工廠,富士康、三星、英特爾、阿迪達斯、耐克等在2022年也加大了在這兩地的投資,接連建起新工廠。
其中投資力度最大的當屬三星。相關數據顯示,三星2021年在越南地區投入了18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203.21億元)的資金,將其全球手機接近50%的產能都轉移到越南工廠,為越南地區創造了高達65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378.34億元)的出口貿易總額,實現了74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966.58億元)的營收。這幾乎占了越南全年GDP的近20%。
此外,阿迪達斯、耐克等國際運動品牌也分別將旗下鞋類40%、51%的產能放到越南。業內有觀點認為,越南有可能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耐克運動鞋代工廠。三星在越南的投資也大大帶動了當地其他產業的發展,據越南海關總署統計,去年一年越南手機及零部件出口貿易總額創下歷史新高,同比增長24倍,達到575.4億美元(約3846.26億元人民幣)。
不是壞事,可能還是好事
對工廠外遷的原因,重慶市原市長黃奇帆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3年年會上表示,最近這些年的確有比較大的企業到了東南亞,客觀來看,首先是東南亞的勞動力、原材料、土地成本比中國相對便宜;其次,東南亞這些年通過改革開放,使得營商環境有了改善;第三,美國對中國搞貿易摩擦、脫鉤,造成一些企業轉移;最后,是整個東南亞和中國進入了RCEP。
整體來看,吸引企業在各國設置加工廠的原因無非三點,營商環境、關稅和勞動力成本。“對各成員國平等開放、紅利共享的RCEP,也使得我國失去了早前獨有的關稅低的優勢。”中國中小企業協會副會長陳晶告訴北京商報記者,與此同時,一個藍領在國內相對發達的城市月薪可能高達8000元/月,但在越南等地可能只有2000元/月。
這些海外企業的產業鏈轉移也引發了不少擔心:這是否會動搖我國世界工廠的地位?
“從長遠來說,這不是壞事,可能還是好事。”黃奇帆表示,一方面,轉移的產品大多數是20世紀90年代中國沿海勞動密集型來料加工類產品,對中國產業結構調整來說未見得是壞事。另一方面,產地銷、銷地產也會帶動中國產品到東南亞,中國和東南亞也形成了自由貿易一體化。
獨立國際策略研究員陳佳同樣表示,制造業工廠外遷只是表象,本質上是中國內部產業鏈自身主動升級換代與外部全球產業鏈加速優化重組的必然結果。“隨著中國在綠色經濟、數字經濟和節能環保雙碳戰略持續推進的背景下,兩高一剩和低端制造業產能都在收縮,一些過剩的高端制造業也在或主動或被動地向南亞、東南亞外遷;另外,隨著美國近期不斷加壓對華芯片半導體和新能源產業鏈制裁措施,一些對地緣政治和全球產業鏈高度敏感的境內制造業產業鏈也加快了海外布局,盡量在戰略上實現對沖風險、穩產保供。”
要抓住第四次工業革命機會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隨著加工廠的轉移,先進制造業和產業集群化是我國下一步發展的主要方向。
“中國制造業要往專精特新的先進制造業方向發展,傳統制造業及其工廠或將逐步淘汰。”延邊渤海機械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延邊渤海機械”)總經理劉超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國汽車制造、工程機械制造、農機制造等領域,都面臨產能過剩、內卷的問題,還有一些沒有核心技術的加工廠進行仿造制造,對好的產品和品牌造成了負面影響。相對而言,專精特新、高端制造業則因其更高的附加值和技術要求,在全球競爭中別具優勢。
陳佳則表示,自2022年以來我國逐漸突破了包括14nm SOC先進制程工藝在內的技術封鎖。芯片研發設計層面,2023年華為、OPPO都擁有了4nm及以下更先進制程SOC芯片設計能力,生產層面,OPPO自研4nm SOC芯片量產在即,華為2023年全自研14nm SOC芯片也即將上市。正是向加強自主研發的先進制造業發展,卡脖子難題才得以逐步突破。
產業集群方面,劉超舉了他所在企業的例子。“目前外遷的加工廠,大多進行的是一些比較大眾化的零件加工工作。延邊渤海機械暫時并沒有在國外建加工廠的打算,一來是工廠需要先進、精密的數控加工設備和專業的技術工人,二來是國內加工廠周邊有配套的產業集群可以進行上下游的配套生產,這些要在國外進行并沒有那么容易。”
如何做好產業鏈集群?黃奇帆建議,第一,要把產業鏈集群中的短板補齊,擴鏈、強鏈、補鏈,推動技術進步;第二,要培育自己在當地的一批龍頭產業鏈制造企業或者代工的龍頭單位;第三,要把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核心技術轉化出最終產品。
在制造業本身發展方向之外,陳佳表示,外遷與否并非制造業繁榮、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而發展制造業產業鏈所依賴的產業政策、工業基礎、人力資源、供應鏈保障網絡、各地綜合配套社會保障措施等,才是決定和提升中國制造業競爭力吸引力的核心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