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2015年的210所激增到如今的391所 野雞大學為何屢禁不止?
羊城晚報記者 羅清峣 王雋杰 實習生 王偉
近年來,每到高考志愿填報前夕,媒體都會曝光各地的“野雞大學”名單,提醒考生和家長防騙。“野雞大學”也稱“學歷工廠”“虛假大學”,其辦學以營利為目的,通常以混淆視聽的方式招收學生,本身并不具備高等教育辦學和招生資質,頒發的學歷不被教育部承認。在近日媒體公布的名單中,391所“野雞大學”榜上有名,其中包括北京151所、廣東10所。
羊城晚報記者調查發現,“野雞大學”會使用諸多伎倆使自己看似正規,如起一個“高大上”、近似名校的名稱,建立虛假網站等,此外絕大多數無真實校址。一旦誤入“野雞大學”,學生浪費了青春和金錢,畢業后更面臨就業困境。那么,“野雞大學”為何屢禁不止?迷惑性強、市場需求不絕、考生和家長認知不足都是個中原因。不過,也有專家對未來持樂觀態度,認為“高等教育的普及率在提高,人們對‘野雞大學’的需求必然會減少”。
“山寨”正規大學,地址查無此校
什么是“野雞大學”?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介紹,“野雞大學”是一種形象的說法,指沒有經過官方認定的學校,其頒發的文憑通常不受社會認可。
記者總結媒體曝光“野雞大學”名單發現,這些學校首先在校名上使用了諸多伎倆,往往偷梁換柱、移花接木,“山寨”正規高校,迷惑性極強。如,“中國郵電大學”仿冒“北京郵電大學”,“武漢科技學院”仿冒“武漢科技大學”。也有部分學校屬冒名頂替,如“北京建筑工程學院”就是正規大學“北京建筑大學”的曾用名;“北京興華大學”本是經批準成立的民辦非學歷高等教育機構,2016年《上大學網第六批中國虛假大學警示榜》顯示,該校被虛假大學冒名,正規的“北京興華大學”2018年因年檢不通過被要求停止招生活動。
一部分“野雞大學”其實是民辦培訓學校,本身合法存在,但未經教育行政部門審批,不具備高等學歷教育資格。如果這些培訓機構單純開展培訓業務,也就不會被叫作“野雞大學”,但一些機構謊稱自己有高等教育辦學資質可以頒發學歷學位證書,招搖撞騙進行招生。
記者搜索發現,大部分學校有一個共同點——沒有真實的校址,只存在網絡之中。記者在地圖軟件對公布的廣東10所“野雞大學”一一搜索,發現除了“廣東經濟管理學院”,其他學校都無法搜索出具體的地址。
隨后,記者來到了“廣東經濟管理學院”在高德地圖上登記的地址,該位置為廣州市海珠區赤崗地鐵站附近。記者圍繞這片區域搜尋了一番,沒有找到任何與該校相關的建筑和信息。記者向路過的居民和快遞員打聽,得到的回復都是:沒在這附近聽過有關這個學校的信息。
4年換張“廢紙”,高教秩序也被攪亂
“‘野雞大學’的教學質量很難保障,對學生的權利是一種侵害。”儲朝暉表示。記者采訪數名曾就讀“野雞大學”的學生發現,不少學生都是在進入社會找工作時,才發現自己讀的是“假大學”,這不僅浪費了青春和金錢,更造成了就業困境。
小禾告訴記者,自己高考后到了北京的一所學校讀大學,“我2006年上的學,2010年畢業,4年花了差不多10萬元學費。”畢業之后,他來到深圳的一家大企業找工作,“面試和筆試都通過了,到了最后環節發現畢業證不行,查不到編號。垃圾學校畢業證就是一張廢紙。”
醒醒表示,自己的一位朋友去年太過大意,不小心上了“野雞大學”,之后被學校告知沒有學籍,只能又復讀了一年,“今年填志愿的時候就吃一塹長一智,擦亮雙眼。”
小羽畢業后一直在做小本生意,不需要使用畢業證,他說自己是看到媒體曝光名單之后才知道自己讀的是“野雞大學”。
“野雞大學”亂象遭詬病已久,然而記者發現,媒體統計的“野雞大學”數量由2015年的210所激增到了如今的391所。儲朝暉表示,大規模存在的“野雞大學”可能會對我國整體的高等教育秩序造成一定混亂。
市場需求未根除,打假仍在路上
如今,網絡上形成了打擊“野雞大學”的氛圍。記者在搜索引擎隨機搜索了名單內的10所學校,發現每所學校的搜索結果頁面上方都會出現溫馨提示,告知考生填報志愿時請認準國家認可的正規高校,避免誤入無證“野雞大學”。并且,這些學校的百度百科上,都在顯眼的位置標注“×××是一所位于××省份的虛假大學”。
在這種打假的氛圍下,為何還有學生和家長陷入“野雞大學”騙局呢?儲朝暉認為,這些學校的目標人群往往精準鎖定高考分數不夠理想的考生,學校以“交夠學費包上大學”“分數不夠可走單招”“內部名額”等話術,利用考生和家長分數不夠但是又想讀名校的僥幸心理進行誘騙。
在網絡上負責高考報考咨詢的徐老師告訴記者,他前幾天收到了一個咨詢:一名歷史類考生考了398分,沒過本科線,但有個自稱本科院校的“野雞大學”聯系上他,還說他已經被錄取了,不能再填報其他志愿,否則會導致投檔重復。這名考生疑惑不解,詢問徐老師:“我現在查我的錄取情況還是自由可投檔,就想問一下我可不可以參加志愿填報?”徐老師接到咨詢后,立馬回復考生這是個騙子,讓他趕緊正常填報志愿。如果該考生沒有及時咨詢,而是輕信了騙子的話放棄填報志愿,那他就徹底失去了上大學的機會,“野雞大學”的騙局很可能就達成了。
“野雞大學”套路之深也是讓一些學生和家長陷入騙局的原因之一。甚至,個別“野雞大學”招生人員堂而皇之地走進高中課堂進行詐騙。小黃告訴記者,他上高三時,有“野雞大學”的人直接進到教室里,聲稱提前批招生、交10元報名費就能上名校的分校,叫學生都留下自己的電話號碼,“然后有老師過來了,那兩個人趕緊跑了。”此外,有一名曾在“野雞大學”兼職暑期工的網友透露,學生高考后,老板就會讓他們拿著不知道從哪弄來的名單和電話一一撥打,用話術騙考生報讀。
此外,“野雞大學”還會偽造假域名、假證書、假查詢系統,多數虛假大學都有官網,但內容多抄襲篡改自正規大學網站,包括盜用正規大學的新聞和圖片等。記者登錄某“野雞大學”網站發現,網頁右側有在線報名/咨詢/留言的入口,訪問者可留下姓名、電話等信息,或是直接通過QQ等即時通信軟件和對方交流。
除了這些客觀因素,部分考生和家長主觀認知上的不足也讓“野雞大學”有機可乘。“在考生和家長心目當中有些錯誤的認知。”儲朝暉說,一些考生和家長可能也知道上的是“野雞大學”、拿到的會是一個假的學歷證書,“但他認為不管是真是假,有一個學歷就行了”,卻沒考慮到用人單位要核驗學歷,只有真的學歷才能通過驗證。也不排除有用人單位的審核不夠嚴格,“認為只要招進來的人基本能力水平達到我的崗位需求就行了,不在意你是真學歷還是假學歷。”
志愿填報慎核查,避免入坑假大學
要如何徹底杜絕“野雞大學”存在呢?儲朝暉認為可從以下方面入手:一是相關部門加強監管,網絡平臺也應負起信息審核相關責任。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我國公安、教育、民政、市場監管等部門對“野雞大學”進行持續高強度打擊。例如,2021年,北京市民政局依法對非法社會組織“中國國學院大學”及下設“中國國學院大學國醫藥生命科學院”“中國國學院大學國醫藥生命科學院量子醫學研究院”等70家分支機構予以取締。
二是學生和家長增強自身判別能力。教育部也發布提醒,在報考高校或接到高校錄取通知書時,務必做到“三核查”:一是核查學校。截至2023年6月15日,全國高等學校共計3072所,名單已在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和官方微信公眾號“微言教育”發布。二是核查志愿。各省級招生考試機構都將具備高考招生資格且在本省招生的高校納入了高考志愿填報系統,考生必須且只能在生源所在地省級高校招生志愿填報系統填報院校和專業志愿。三是核查錄取。考生和家長收到高校發放的錄取通知書后,可通過生源所在地省級招生考試機構官網查詢核實錄取情況。
儲朝暉提醒,學生和家長要從長遠的角度考慮問題,“不能認為假學歷無所謂,即使能僥幸找到工作,但是從長遠來說,假學歷永遠是職業生涯中的一個定時炸彈。”
不過,儲朝暉對未來持樂觀的態度。2023年3月,教育部公布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9.6%,預計2023年全國高考的錄取率約為85.04%,普及化水平進一步鞏固和提升。“高等教育的普及率在提高,人們對‘野雞大學’的需求必然會減少。”儲朝暉說。(羊城晚報)
(羅清峣 王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