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臺城,紅色安平。大型融媒尋訪活動《從臺城出發》最后一站,星火尋訪團在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尋訪中共如東第一支部——下漫灶黨支部創建歷史。
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開幕。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如朝陽照亮了與上海一江之隔的南通革命之路。在惲代英、羅亦農等早期共產主義革命家的指引下,一批如皋東鄉(今稱“如東”)的愛國進步志士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熏陶,確立了共產主義信念,為如東黨組織的建立奠定了堅實基礎。

20世紀初,一批進步刊物及書籍影響了無數中國青年
1922年6月,如東潮橋青年吳亞魯在南京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如東的第一位中共黨員,并開辦了如東第一個以反帝反封建為宗旨的社團:平民社,創辦刊物《平民聲》。吳亞魯成為如東人民革命的“播火”第一人。

《平民聲》
很快,如東青年革命熱情高漲。1924年,如東青年王盈朝與從允中、徐家瑾等同鄉進步青年在江蘇省第一代用師范學校(今稱“南通師范”)發起成立“晨光社”。晨光社的進步青年學生與如東雙甸鎮的進步青年組織“人社”共同創辦刊物《晨鐘》,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
王盈朝從平民夜校的活動骨干中考察吸收了張庭譜、韓春有、顧維鐸、潘喬等十多位入黨積極分子,建立黨組織的條件已經成熟。1926年11月12日,下漫灶小學的一間斗室里,王盈朝主持召開了第一次黨員大會,宣布中共下漫灶黨支部成立,他被推選為黨支部書記,如東第一個黨支部宣告誕生。

如東第一個黨支部誕生
在革命征程中,如東“第一支部”逐步升華為當地的一面旗幟,終與挽救民族危亡,爭取人民解放相交融,與如東城鄉發展與人民的幸福不離不棄;“第一支部”的信念之光,照耀著如東黨組織和黨員的百年奮斗史冊,世代不滅,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