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西方一些批評人士攻擊中國借“一帶一路”倡議令發展中國家陷入“債務陷阱”,這種指責毫無依據。事實上,“一帶一路”倡議為世界提供了建設性解決問題的方案,在促進各國共同發展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即使在出現債務問題時,中方也往往能夠采取靈活措施化解危機,遠非如西方媒體所說的趁機攫取相關國家戰略資產。
何韻
湖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
史志欽
清華大學一帶一路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
近日,美國《外交事務》雜志刊載了一篇文章,指責中國借“一帶一路”倡議令發展中國家背負了難以承擔的債務,并借機實現了自身的地緣政治野心。然而,細讀就會發現,這是一種扭曲的敘述,意欲將“一帶一路”倡議政治化,而忽視了其帶來的巨大益處。
文章稱,中國向相關國家提供了1萬億美元有潛在問題的貸款,但并沒有提供這一數據的來源。根據綠色金融與發展中心的一份報告,到2019年,中國對52個“一帶一路”國家的未償貸款總額為1020億美元。而英國《衛報》的另一篇報道則援引美國威廉瑪麗學院援助數據研究實驗室 (AidData) 數據稱,165個國家對中國的“一帶一路”項目貸款欠款總額為3850億美元。盡管這些數字不盡相同,但都遠低于《外交事務》文章中未經證實的1萬億美元。毫無疑問,“一帶一路”貸款數額確實不小,但在全球占比并不大。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章妖魔化了“一帶一路”倡議在一些國家債務危機中的作用。實際上,全球發展中心在分析了68個“一帶一路”國家的債務風險后發現,只有8個國家面臨嚴重的債務困境。而且需要注意的是,這些國家在參與“一帶一路”倡議之前就已經具有很高的債務風險,大概率無法為自己的基礎設施項目融資。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帶一路”實際上為這些國家提供了發展機會,而絕非“債務陷阱“。就連一些“一帶一路”倡議的反對者也不得不承認,倡議框架下的許多項目已經成功完成,對東道國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例如,馬來西亞一度暫停了東海岸鐵路線項目,然而在認識到它對國家的發展價值后,又重啟了該項目。其實,中國在處理問題時是十分靈活的。對于陷入困境的國家,中國已調整或免除了它們的“一帶一路”債務。
盡管中國提供貸款的規模不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IMF),但它仍為高債務國家提供了關鍵援助。IMF將中國視為發展伙伴,總裁格奧爾吉耶娃還稱,IMF與中國有著“牢固的伙伴關系”。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指責中國攫取戰略資產的言論毫無根據。全球發展中心于2018年3月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2001年至2017年間,中國調整、免除了51個債務國的貸款。長期貸款也建立在雙方協商并達成一致的基礎上,這樣做的目的正是為了避免占有相關國家的國有資產。
最重要的是,“一帶一路”倡議滿足了參與國的根本需求。世界銀行的報告顯示,“一帶一路”交通基礎設施項目建成后,各“一帶一路”經濟走廊沿線國家的交通時間將縮短12%,進而推動各國貿易額增加2.7%至9.7%,收入增加3.4%,760萬人將因此擺脫極端貧困,實現重大的社會經濟效益。此外,發展中國家面臨著巨大的基礎設施缺口,估計每年需要1-1.5萬億美元來滿足其基礎設施需求。而中國正是在“一帶一路”框架下通過加大基建投資來彌補解決這一缺口。非洲聯盟之所以將“一帶一路”倡議視為實現其《2063年議程》的重要推手,正是因為如此。
例如,2018年通車運營的莫桑比克馬普托大橋是該國南部重要的跨海通道,將南岸的卡滕貝區與北岸的首都馬普托連接起來。過去,馬普托與卡騰貝之間的唯一通行方式是花費兩個小時乘渡輪,而大橋竣工后,穿越海灣只需幾分鐘。隨著兩地交通時間大大縮短,地區貿易和經濟發展也得到了促進。許多人可以居住在卡騰貝,工作在馬普托。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當然,并不是說“一帶一路”倡議是完美無瑕的。腐敗和審查不嚴就發放貸款的現象確實存在,但同樣的問題也存在于西方國家的貸款項目中。不同的是,當中國遇到問題時,會采取積極主動的方式來解決,避免更大的危機。例如,當馬來西亞表示難以負擔東海岸鐵路的建設成本時,中方重新設計方案并將項目成本削減三分之一,充分體現出中方在解決東道國問題時的靈活性。
秉承合作和開放的心態,中國與國際伙伴可以在“一帶一路”倡議取得成功的基礎上,解決倡議執行中存在的問題,以謀求更好的發展。然而,在需要相互理解時,一種夸大挑戰而忽視益處的政治化敘述,只會導致互信下降。“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已經有整整十年,某些人應該轉變扭曲觀念,正視“一帶一路”倡議在促進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建設性作用。
正如丘吉爾所說,悲觀主義者在每個機遇中都看到困難,樂觀主義者在每個困難中都看到機遇。中國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積極協商,以互利共贏的方式來解決問題,為了彼此的深入合作,努力化挑戰為機遇。秉持建設性解決問題的理念,心懷希望而非絕望,就能充分釋放“一帶一路”倡議在促進共同發展方面的巨大潛力。畢竟,最重要的不是前進道路上那些難以避免的挫折,而是堅定實現人類美好發展的愿景。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本文原標題為 "Turning challenges into opportunities"
責編:宋平 王哲
編輯:張釗
實習生秦迦勒、秦可亦有貢獻
(何韻、史志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