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美國一再承諾不與中國脫鉤、不會遏制中國崛起。然而觀其行止,卻不盡其然。美國一方面不惜破壞全球供應鏈,以打破產業鏈為代價,遏制中國半導體發展,甚至拖累美資企業;另一方面卻遮遮掩掩,稱對華關系需要“去風險化”,頗有欲蓋彌彰之嫌。
11月2日,美國甚至威脅要制裁香港的法官,實為挑釁。事實上,美國已經對中央和特區的官員實施制裁,并利用西方媒體的話語權,不遺余力借用香港等中國內政妖魔化中國。
美國之所以忌憚中國,深層次的原因還在于本國國力衰退。面對全球化、世界格局多極化,美國內部紛爭不已。目睹中國和平崛起,不免如坐針氈,所謂“中國威脅論”應運而生。
大國競爭,沖突在所難免、對抗時有發生。然而,當今俄烏沖突未見止息,加沙地區人道危機日益惡化,迫切需要中美兩國穩定關系、減少紛爭。隨著中美高層頻頻互訪和交流,兩國關系也漸露曙光。
首先,美國需要認識到西式民主并非唯一選擇。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的生活質素得以大幅提高。包括美國哈佛大學在內的多個國際機構都發表獨立調查報告,稱中國人民對政府的滿意度和信任度遠超西方民主國家。
中國管治模式的成功,是建立在其獨特的民族歷史發展的基礎上的選擇,在國際關系方面求同存異、不輸出管治模式,講求共同發展、互利共贏、彼此尊重。在實現世界和平方面,中國主張通過對話解決,不會通過脅迫來解決紛爭。
其次,美國應該認識到任何形式的對華脫鉤均是不切實際。中國身為世界工廠,經濟規模縱深廣闊,早已植根全球供應鏈和產業鏈。很多產品即便沒有“中國制造”的標簽,也包含來自中國的原材料、零部件等。現在,中國與190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貿易關系,并成為其中128個國家和地區最大貿易伙伴。全球十大貨柜港中,七個位處中國。
作為全球最大的貿易國和生產國,中國已在“一帶一路”倡議上與這些發展中國家建立了緊密聯系。據聯合國預計,到2035年,這些發展中國家的生產總值將占全球的61%。再次,美國應該明白,在半導體行業遏制中國的做法既不合理、也不實際。華為最新推出的Mate 60 Pro手機就是一個好例子。即便沒有美國的支持,中國依然能夠成功自行構建太空站,足以證明中國的科技水平有能力自給自足。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3月,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發布報告指出中國在44項主要尖端科技中,在人工智能、量子通訊和生物科技等37個領域已經超越美國。
上個世紀90年代,冷戰結束之后,美國學者紛紛討論國際秩序的發展方向,先有福山的“文明終結論”,認為“美式民主”成為眾望所歸;后有亨廷頓的“文明沖突論”,指出不同文明必然導致對立甚至戰爭。如今,美國在科研成就、企業精神、金融實力、軍事影響力、盟友數量和文化軟實力等方面,依然是全球最有實力的國家。但是,亨廷頓當年的預見仍具有參考價值,美國若硬銷西式民主和“普世價值”,將進一步激化文明沖突。
西方“非贏即輸”的敵我對立思維固然有一定道理,但是中國理念卻更為弘大、包容。中國文明推崇的“和而不同”的理念,認為大國文明之間完全沒有必要搞對抗、沖突和惡性競爭,“開放、包容、互聯互通、共同發展”才是主旋律。
作者梁建邦是香港特區前社會福利署署長及前特區政府駐倫敦經濟貿易辦事處處長,本文英文原文刊登于《中國日報香港版》評論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