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 上海12月7日電(楊海燕)“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貉在城市環境中呈現了高度的行為可塑性,分布區域還在持續擴大,成為真正的城市社區‘居民’。從根源上看,城市自然空間越來越多,野生動物‘城市化’就會是一個必然趨勢。”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王放近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近日,2023年“貉口普查”公民科學調查結果公布: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貉在上海的分布點位持續擴散,有貉記錄的小區超過200個,上海貉總數在3000至5000只。
2023“貉口普查”過程中,一只4個月大的小貉在打量調查隊員。王放 攝
貉很敏感,它會根據環境和人的態度變化快速調整行為。“2020年7月,我走進松江區米蘭諾貴都小區,面前就會出現十幾只、二十幾只貉,尤其是當我手上拿著塑料袋,或貌似食物的東西,它們就會圍過來,跟著你,向你討要食物。”王放介紹,主要誘發因素是貓糧與濕垃圾的外溢,這種情況下,貉的數量大概是正常數量的三倍。一旦數量乘以三,大量的投訴與沖突也會產生。王放回憶道,當時小區與居委聯合停掉投喂,排干小區池塘,管理濕垃圾,兩個星期左右,貉的行為就出現了顯著的變化,“它們不再圍著你,會躲著你,好像之前那些場景都沒發生過,而在正常數量之下,居民甚至意識不到貉的存在,小區投訴幾乎為零。”
貉是上海本土犬科野生動物。王放介紹,貉在自然界,從素食到肉食,從山洞到河谷,能夠適應各種條件。在城市里,貉保留了雜食的習性,能夠更靈活地適應各種城市空間。“傳統上認為貉是晝伏夜出的動物,與人的活動時間有所區分。”
上海市松江區米蘭諾貴都小區綠化帶溫馨警示牌。楊海燕 攝
米蘭諾貴都小區居民隆女士對記者說,“貉白天一般不會出來,晚上才會‘露面’,都是兩三只一起。”“前兩年很多,現在基本看不到貉,不主動招惹,它也不會攻擊人,”居民屈先生說。記者在小區走訪時看到,小區的綠色植物非常多,每走二三十米,草坪上就有一個綠化帶溫馨警示牌。
城市在變得更生態,野生動物也在快速學習如何使用城市環境。在王放看來,城市當中不可能沒有綠地,在城市“大興土木”的階段,動物是躲藏的,但它們從來沒有離開過。“當公園綠地、小區綠化、城市環城綠化帶這些設施建立起來后,城市生態空間由少變多,動物就會重新回到城市環境,在這里發現食物、水源和生活空間,城市擁有了更好的多元生命棲息環境。”
此外,徐匯區華涇鎮印象旭輝居委原主任陳英告訴記者,考慮到居民對貉的了解不多,小區目前也在加大對貉生活習性等知識的科學普及力度。從2019年到2023年,不僅僅是貉,王放說,“其它動物的數據現在也在源源不斷匯總,小靈貓、豹貓、赤腹松鼠、刺猬、蝙蝠等野生動物也曾在小區環境中多次出現。”
王放認為,共存不應該讓它們喪失生存能力,以及習性、遺傳信息和多樣性出現嚴重的下降與退化。“生態學里有一個詞叫生態陷阱,動物短期之內可能得到了幫助,比如食物,長期來看,他們是在退化,面臨著長期生存危險。”和諧共生對雙方應該是無害的。王放舉例道,如果城市里蝙蝠或燕子多一點,可能蚊蟲會減少,如果城市里傳粉的蜜蜂、蝴蝶多一點,可能周邊農作物的健康會好一點。
隨著不當投喂貓糧和社區垃圾外溢等問題得到改善,貉減少了人類食物攝入,行為更趨近于郊野環境的自然行為,貉種群局部異常的超高密度得到控制,在社區環境中的平均密度和遇見率較2022年調查結果有所降低,沖突減少、共存增加。
對于未來,王放表示,要確保野生動物與人的生存安全都沒有負面的影響,保持安全距離,不傷害、不投喂、不靠近,野生動物和生態空間能夠給城市的生態系統增加更完整的功能和更好的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