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調查認定中國電動汽車行業“受益于不公平補貼”后,歐盟委員會(歐委會)宣布對中國進口電動汽車額外征收17.4%至38.1%的關稅。
業內人士認為,歐委會的做法很難對中國電動汽車在歐洲市場的強勁勢頭造成打擊,也不會給本土企業帶來競爭優勢。部分人士認為,這更像是籌碼,以便在后續對華談判中爭取更多利益。
歐委會加征關稅的措施將于7月4日生效,此舉雖然不會對中國企業造成嚴重損害,但卻表明歐洲政策轉向危險境地。向中國進口電動汽車加征額外關稅,違背了歐盟一直以來對自由貿易的承諾,顯示出歐盟訴諸干預主義和保護主義的跡象。
美國政府熱衷用貿易手段攻擊他國,歐委會迄今為止似乎對此持保留態度,但針對中國電動汽車行業的做法一旦處理不當,可能成為打響中歐貿易戰的第一槍,令雙方利益受損。
中國政府反對任何形式的貿易戰。在貿易問題上與美國針鋒相對之際,中國政府最不想看到的,就是與其最重要的貿易伙伴之一爆發貿易戰。中國與歐盟之間不存在重大地緣政治沖突,過去幾十年來,中歐雙邊政治關系總體良好穩定,經貿關系蓬勃發展。
然而,在雙方開足馬力恢復經濟之際,即將生效的懲罰性關稅或將扭轉中歐關系向好態勢。中歐經濟關系深刻,合作廣泛,一損皆損。因此,中歐主要車企在6月18日舉行的閉門會議上,對歐委會向中國進口電動汽車加征高額關稅的做法表示了反對。據悉,此次會議由中國商務部召集,參會方包括四家中國車企和六家歐洲車企,以及相關商會、行業協會和研究機構。據報道,討論期間,部分中企代表要求政府對歐方采取“最嚴厲措施”,并根據WTO規則和中國低碳發展目標提議將歐洲大排量汽車的進口關稅提升至25%。此類報復性措施無助于解決雙方關切的貿易問題。
但是,如果歐委會執意加征關稅,那么中國政府則別無選擇,只能采取報復性措施。中國商務部表示,“將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堅定捍衛中國企業的合法權利”。德國總理朔爾茨對歐委會的行為表示擔憂,認為保護主義“最終只能讓所有東西變得更貴,所有人變得更窮”。朔爾茨6月15日曾表示:“我們不會把外企拒之門外,因為我們也不想被拒之門外。”。
所有參加18日閉門會議的歐洲車企均反對加征關稅,并表示希望中歐雙方盡快展開談判,避免雙邊貿易摩擦升級。
在同日舉行的第五次中歐環境與氣候高層對話期間,國務院副總理丁薛祥對歐盟委員會執行副主席謝夫喬維奇表達了同樣擔憂。丁薛祥表示,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是“典型的保護主義”,“不利于歐盟綠色轉型,有損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合作大局。”
對于綠色轉型,歐盟雄心勃勃,中國和美國也展現出領導力。此時,歐盟應謹慎行事,不要過度押注于利用加征關稅獲取好處。否則,一旦淪落到夾在中美兩國之間左右為難的境地,歐盟將錯失領導綠色轉型的時機。
本文編譯自《中國日報》6月21日社論
原標題:EU's EV tariffs will sabotage its ambition to be the leader of the green transition
出品:中國日報社論編輯室 中國日報中文網
編譯:曹靜 編輯:李海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