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人勤農事忙。連日來,在玉屏侗族自治縣朱家場鎮洪家灣村太子參種植基地里,140余名“采參人”揮鋤深挖、刨去泥土、撿拾裝袋,大家忙而有序,人人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山野處處涌動著豐收的喜悅。
“參”生不息,創富不止。太子參豐收的盛況,不僅成為鄉村振興一道美麗的風景,也給當地百姓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在基地里,村民洪乃鋪正在忙碌著挖太子參,新出土的太子參株株色澤金黃、根莖壯碩,相當喜人。“挖太子參很適合我們這種不能做重活的老人,不僅在家門口務工,而且工資按2元/斤當場結算,多勞多得,平均每人每天能掙140多塊錢。”
“以前這片地僅用來發展油茶種植,油茶未掛果前幾乎沒收入。現在通過油茶林下套種太子參,實現了‘以藥養茶’‘以耕代撫’‘以短養長’。今年我們全村種植太子參約130畝,主要銷往施秉縣,預計收入達70余萬元。”洪家灣村黨支部副書記洪再良說。
近年來,朱家場鎮依托山地資源優勢,探索林下種植、間接套種,積極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通過流轉閑置土地、提供農業技術指導等措施,引進太子參、白芨等一批特色中藥材種植業,年解決周邊群眾務工崗位300個,發放勞務工資800余萬元,土地流轉費160萬元,村集體經濟增收10萬元。(文/潘泳伶 圖/劉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