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4日,首屆民間文化達人故事匯在全國農業展覽館舉辦。這一活動由農業農村部農村社會事業促進司、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聯合主辦,是“大地留彩·全國鄉村文化藝術展演季”重點項目。
深情大地培育民間文藝根深葉茂,鮮活故事講述鄉村發展時代變遷。郭愛和、茸芭莘那、丁蘭英、鄭芬蘭、王彥之五位特邀嘉賓分別以《藝術賦能和美鄉村》《我的追夢之路》《我與千年彝繡和繡娘姐妹的故事》《活在當下的傳統——我與鄉村的20年》《大南坡:共振村聲》為題講述了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動人故事。
郭愛和是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洛陽三彩藝術博物館館長,在洛陽市洛寧縣羅嶺鄉建立洛陽三彩(國際)陶藝村——“愛和小鎮”。他說:“我們希望和美鄉村不僅能為村里人帶來生活上實在的改變,也能帶動城里人精神上和感情上的尋根之旅。”他發起的中國“當日”藝術展已經連續舉辦8屆,以“美育中國”為核心,共邀請藝術家650人次,募集愛心捐款214.8萬元,捐助掛牌洛寧縣86所中小學的“美育教室”。
茸芭莘那,在別人眼里是一名“不務正業”的歌手。作為第十二屆、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她除了公益演出,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都花在少數民族的文化保護傳承和民族地區的發展上。2023年3月,茸芭莘那以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的身份,再次向全國兩會提交了《關于進一步促進人口較少民族口頭傳統保護與傳承發展的建議》。通過不懈努力,同年,中央財政經費支持人口較少民族口頭傳統典藏計劃正式立項,全國13個相關省份共同推進。她說:“夢想是一粒種子,種在心的土壤里,盡管它很小,卻可以生根開花。”
丁蘭英,中國婦女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曾獲鄉村工匠名師、2022年中國非遺年度人物、全國青年非遺傳承人扶持計劃2023年度人物等稱號。18年來,她植根楚雄鄉土沃野,匠心鉆研彝族刺繡技藝,煥活彝族刺繡傳承發展。她創辦的七彩彝繡傳承團隊86人,10年來累計培訓學員16000余人次,帶動12000余名刺繡愛好者加入彝繡產業發展。“擇彝繡,終吾一生。”她說,自己未來目標是實現“民族刺繡,民族共繡,民族共享,美美與共。”
鄭芬蘭是浙江省土布紡織技藝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傳梭博物館館長。她說自己在鄉村20年,堅持做的其實就是一件事,“賦美鄉村”。“將有溫度的手藝融入‘美學+無廢+美育’理念,不遺余力地推廣‘非遺生活化’‘手藝在地化’和‘美育下一代’是我的使命。”她走遍30余個省份,尋到23000把梭子,喚醒鄉村沉睡已久的手工技藝……
王彥之,五位嘉賓中最年輕的一位“九零后”。她講述了“一個村子和一群人”的故事,她所在的“左靖工作室”受河南省修武縣政府委托開展“大南坡計劃”,將一個省級深度貧困村一點點改變成一個涵蓋了美學實踐、地方營造、建筑活化、景觀提升、展覽出版、兒童美育、地方設計與空間創新的聯合體。2021年9月,大南坡入選第三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今年4月,大南坡被文化和旅游部評為“文化和旅游賦能鄉村振興‘全國十佳’”案例;6月,大南坡探索美學賦能鄉村振興案例,還入選了高考文綜新課標全國卷。
嘉賓的精彩分享之后,進入對話環節。主持人鄧佳雯本身也是一位“民間文化達人”,她創辦“非遺星球”,采訪拍攝過近百位非遺傳承人,制作“文脈頌中華”大型非遺傳播活動宣傳片,是北京市朝陽區文化產業帶頭人。
嘉賓們圍繞鄉村美育、青年返鄉創業、非遺傳承等當下熱門的話題,作為民間文化傳承人傳播者、鄉村文化產業帶頭人、扎根田野的文化學者、文化鄉建組織者實踐者的典型代表,從各自領域不同視角給出獨到見解,激蕩出文化賦能鄉村振興事業的新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