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新時代的中國農村公路發展》白皮書發布。白皮書分享了中國農村公路建設的自身經驗,概述了自2012年以來中國農村公路發展的成就及展望。中國如何讓近一億貧困人口實現脫貧?這份白皮書對此提供了一個特殊但十分重要的視角。
目前,中國農村公路大面積的聯網已經基本完成,形成一張縣道溝通城鄉、鄉道往來交織、村道抵田連戶的農村交通基礎設施網絡。截至2023年底,農村公路總里程達到460萬公里,長度可繞地球赤道115圈,比2013年增長21.7%。
農村公路網快速發展,為中國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掃清了長期以來制約貧困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瓶頸。
目前,中國計劃提升農村公路智能化,讓道路管理、運行和維護更加高效、可持續,不斷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助力鄉村發展。
交通不暢仍然是制約許多發展中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之一。中國經驗表明,對農村公路的投入,如果管理得當,非但不會成為政府的負擔,反而是一筆劃算的長期投資,有助于釋放鄉村地區發展潛力。
2018年,聯合國大會通過了“消除農村貧困,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決議,強調通過基礎設施建設等措施加大減貧力度。
有些國家只在口頭上“許諾”幫助發展中國家建設基礎設施,與這些空談家不同,中國一直以來是實干家。多年來,中國積極分享發展經驗,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建設農村公路基礎設施。
此外,中國還通過各種國際合作機制同其他國家交流、分享發展經驗,援建發展中國家農村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為全球農村公路和減貧事業作出積極貢獻。
2018年以來,中國共支持柬埔寨、塞爾維亞、盧旺達、納米比亞、瓦努阿圖、尼日爾等24個國家實施公路與橋梁建設整修,改善當地交通設施。
中國主動為全球交通合作搭建新平臺、構建新機制,中國公路工程行業標準外文版體系已經基本形成,在全球數十個國家數百個項目中得到應用。
部分國家在援助中附加條件,中國與此不同,對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的援助是無條件的,且著眼于為當地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
作為交通減貧路上的先行者,中國在農村公路領域秉持開放共贏的理念,助力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確定的減貧目標。中國將加強與各國在農村公路領域的交流與合作,為全球減貧事業貢獻力量。
中國將繼續為全球農村公路和減貧事業貢獻智慧與力量,共同繪制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畫卷。
本文編譯自《中國日報》12月2日社論
原標題:Building rural roads to eliminate global poverty and promote common development
出品:中國日報社論編輯室 中國日報中文網
編譯:曹靜 編輯:李海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