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天府情緣·歡喜過年”2025四川農民工春晚火熱播出。晚會不僅以精品文藝節目展現新時代農民工的夢想和奮斗,傳遞全社會對農民工兄弟姐妹的真切關懷和贊美喝彩,更打破單一演播廳晚會的限制,創新設立達州市大竹縣和阿壩州汶川縣分會場,邀請農民工代表及其家人歡聚一堂,在團圓、喜慶、歡樂、祥和的新春氛圍中,和全國人民一起許下對新生活的期盼,見證巴蜀文化的燦爛繁榮與四川發展的日新月異。
唱響農民工的禮贊之歌,傳遞巴蜀文化的藝術內核
“我多想回到家鄉,再回到她的身旁。”晚會上,由水木年華帶來的《在他鄉》和《最好的朋友》兩首經典歌曲,既唱出了農民工朋友對家鄉的殷切思念,又唱出了全社會對農民工朋友的深厚友誼,讓“團結一家親”的溫馨氛圍滋潤每位觀眾的心田。由劉和剛演唱的《父親》和《兒行千里》兩首歌,則讓觀眾倍加珍惜與家人難得的團聚時刻,也因帶入自身情感,而更加感激那些為城市建設默默奉獻的農民工朋友。還有作為四川籍歌手的降央卓瑪,不僅用《故鄉的歌謠》《卓瑪》兩首歌對家鄉深情告白,也用溫暖寬厚的歌聲為家鄉父老送上真摯的新年祝福。天大地大,總要回家,正如觀眾評論所說的那樣,“這是一臺屬于農民工的春晚,也是一臺呼喚游子歸家的春晚。只要有家在,我干什么都有勁!”
四川籍歌手降央卓瑪晚會獻唱
晚會在體現農民工文化元素的同時,也將巴蜀文化中的煙火氣輪廓與藝術內核傳遞給全國觀眾。比如,由陳小濤演唱的《變臉》和《麻辣燙》兩首歌不僅與四川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也將川劇絕活與巴蜀美食展現給全國觀眾,讓四川文化走進更多人的視野;在李伯清及其徒弟帶來的散打評書《師徒賀新春》中,李伯清分享了自己曾經作為農民工的經歷,還飆高音清唱了一段《青藏高原》,來自巴蜀人高亢的嗓音和自強不息的精神,讓觀眾席掌聲雷動。
諸如此類,晚會讓生活與文化緊密結合,將地域文化融入到四川人民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中,既營造了喜慶熱鬧的節日氛圍,又用濃濃的文化味包裹“四川農民工春晚”這一品牌,使其成為四川省農民工公共文化服務的一張金名片。
晚會劇照
春晚走進田間地頭和工廠車間 展現火熱的生產場景和多彩的人文風情
作為一次全國農民工朋友的大聯歡和一臺真正展現農民工精神風貌的晚會,2025四川農民工春晚首次走進鄉村、走進車間,將分會場設在了大竹縣烏木鎮廣子村和汶川縣來料加工車間,在農民工熟悉的生活和工作場景中,用樸實的鏡頭記錄下四川農民工工作成果,將四川各地的文化特色與人文風情展現給全國觀眾。
大竹縣第六小學的學生們演唱了《紙飛機飛呀飛到天上》《少年》兩首歌,稚嫩的童聲里是對未來的憧憬和展望,反映出大竹縣“關愛留守兒童行動計劃”之下,留守兒童受到的呵護與關愛。大竹縣是苧麻之鄉,竹琴表演《話麻》以苧麻為題材,通過情景劇的方式展現苧麻頑強的生命力,借喻農民工朋友的百折不撓;而阿壩州汶川縣擁有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藏羌文化底蘊,無論是羌族肩鈴舞,還是藏族歌手四郎貢布演唱的《雪山下的中國紅》等歌,都展現了阿壩州的美麗和藏羌兒女的熱情。
晚會劇照
將他們的原創搬上春晚舞臺 呈現新時代農民工奮進力量
從設置分會場,在鄉村、在車間與農民工朋友并肩而坐,到讓農民工群體成為晚會主角,將他們原創的文藝作品搬上舞臺,2025四川農民工春晚都做到了“以人為本、以人為先”,用接地氣作為基調,用煙火氣作為線索,賦予節目內容藝術的高度與文化的深度,以此來展現農民工的風采與追求,體現對農民工的關懷與關愛,描繪農民工的光榮與夢想。
晚會劇照
四川是農民工大省,每年約有2600萬農民工參與城市建設和發展。四川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不斷完善農民工就業創業政策,持續加強農民工就業創業服務體系建設,為促進農民工高質量充分就業,幫助農民工實現增收致富而不懈努力。小品《工作來敲門》和《龔書記的年夜飯》等節目生動體現了四川農民工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關懷和就業創業惠民政策下的獲得感和幸福感。詩朗誦《做一個提燈走鋼絲的人》,展現了農民工朋友在平凡崗位上的責任、奉獻與擔當。這些節目,都將激勵著廣大農民工為推動新時代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四川新篇章貢獻智慧和力量。
晚會劇照
自2021年以來,四川省農民工春節聯歡晚會已成功舉辦五屆。經過多年的深耕與探索,“農民工春晚”創作出一個又一個厚植地方特色和生活氣息的優秀作品,儼然成為眾多農民工朋友尋找情感共鳴、共話新年期許的一大平臺,用強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集結全社會的暖心力量與正向能量,完成新時代對農民工朋友的真摯禮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