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散文物的回歸,是當下一個重要的社會文化熱點話題。2023年《逃離大英博物館》短片和圓明園7根石柱的回歸在年輕人中間影響廣泛,由此引發了全社會對流散文物相關題材的關注。
2023年底,中央美術學院圓明園研究中心完成了《三山五園流散文物數據庫建設》課題,通過三維數字技術對國內外的三山五園流散文物進行了多源信息收集、精細化分類整理、數字資源轉化和數據庫建設工作,以三維掃描、傾斜攝影測量、照片建模等技術手段,多維度、高精度地還原與再現了三山五園部分流散文物本來的面貌,并同步設計打造了三山五園流散文物數字博物館。
中央美術學院圓明園研究中心的師生對目前能夠采集到數據的國內外三山五園流散文物進行了分類歸納整理,一期初步形成7大類、70組以上的文物模型數據成果上線(金屬器(鐵器、銅器、琺瑯器),石刻類,玉器類,琉璃構件、瓷器類、文具類(筆墨紙硯)、印璽類)。
三山五園流散文物模型數據成果——金屬類
三山五園流散文物模型數據成果——石刻類
三山五園流散文物模型數據成果——琉璃構建類
三山五園流散文物模型數據成果——玉器類,瓷器類,文具類,印璽類
三山五園流散文物模型數據成果——金甌永固杯
具體到數字復原流散文物的分布地點,境外包含大英博物館,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法國楓丹白露、臺北故宮等;國內有北京、蘇州等地。其中北京的流散文物又分布在故宮、國博、首博、石刻博物館、保利博物館、中山公園,頤和園,國家圖書館古籍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地,還有一些在寺廟、賓館、宅邸或私人藏家手中。
三山五園流散文物數字博物館是流散文物模型數據庫的應用之一:VR版虛擬文物展覽和網頁版小程序同時上線,掃碼進入小程序,除了可以把玩文物模型,還可以觀看相關文物知識介紹。
三山五園流散文物數字展廳
三山五園流散文物數字展廳內景
三山五園流散文物數據庫可以為相關文創開發提供大量素材:流散文物的類型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可用于文創的素材極為豐富;而且通過不同類型文創產品的設計,可以講述每一件流散文物背后的故事:
一,體現流散文物原貌形象的展示和文創:
如圓明園銅胎掐絲琺瑯麒麟,原本是一對麒麟,均為圓明園內的香薰陳設。咸豐十年(1860年)被法軍士兵掠奪流散海外,其中一只被法軍總指揮蒙托邦先給法國宮廷,被王后歐仁妮視其為枕邊之物。1863年歐仁妮王后下令將掠奪自圓明園的珍寶送至楓丹白露宮集中陳設,直至2015年3月1日,法國楓丹白露博物館中國館失竊,此只銅胎掐絲琺瑯麒麟及其余多件珍寶一同遺失,至今下落不明。萬幸的是另外一只銅胎掐絲琺瑯麒麟如今保存于臺灣省,為周海圣先生的藏品。中央美術學院圓明園研究中心根據資料復原的琺瑯麒麟,栩栩如生再現了文物原來的樣貌。
銅胎掐絲琺瑯麒麟數字復原模型
銅胎掐絲琺瑯麒麟數字復原模型
銅鳳試風旗,原為一種測定風向的裝置,與現在的氣象風向標類似。根據檔案記載,在三山五園中發現五處均有安設,其中圓明園四處為圓明園萬方安和十字亭、慈云普護自鳴鐘、蓬島瑤臺門殿、方壺勝境宜春殿;靜宜園一處為知時亭。如今這些試風旗下落不明,或許早已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中。中央美術學院圓明園研究中心根據清宮繪畫及檔案資料數字復原了銅鳳試風旗數字模型,并將其作為三山五園流散文物的吉祥物導游鳳凰“小圓”出現在數字博物館展廳中。
銅鳳試風旗數字復原模型
圓明園萬方安和銅鳳試風旗數字復原模型
圓明園慈云普護數字復原模型
,鐘樓頂部有銅鳳試風旗
中央美術學院圓明園研究中心根據歷史照片和繪畫復原的圓明園正覺寺文殊造像,已由民間工匠雕刻成為木質雕像,并于2024年12月至2025年2月在三山五園藝術中心的圓明園研究成果展上展出。
圓明園正覺寺文殊造像復原,木質雕像
香山靜宜園的流散文物印璽,也開發成為香山公園文創徽章。
另外,流散文物原屬地與流散地進行聯名文創開發,拓展相關文創的銷售渠道,進一步提升文創知名度也是一個可行的思路:如圓明園可與國家博物館合作河清海晏尊文創,可與頤和園合作銅麒麟文創,可與北京大學合作圓明園石麒麟和翻尾石魚文創等。
現存于圓明園展覽館的圓明園西洋樓大水法石魚和現存于北大未名湖的圓明園西洋樓諧奇趣石魚,中央美術學院圓明園研究中心也將其設計成文創,今年暑期即將在圓明園面市。
另外,圓明園大水法冰箱貼和雪糕等,也都是基于文物數字復原衍生出來的文創產品。
二,將二維文物轉化為三維數字空間并進行應用:中央美術學院圓明園研究中心基于二維繪畫、樣式雷圖、文獻檔案、歷史照片和清代官式建筑營造則例及工程做法研究,運用先進的數字技術對現存于法國國家圖書館的流散文物《圓明園四十景圖》進行三維空間數字復原,在數字空間中重建圓明園四十景,并通過大空間沉浸式體驗、機械臂展示及AI游客打卡拍照系統等方式進行應用。曾在2024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海淀展區和北京市海淀區三山五園藝術中心《圓明.交融—圓明園研究成果展》中展出的圓明園四十景機械臂裝置表演,都是當時展覽中最為吸睛的亮點:通過傳感器融合技術,將圓明園四十景數字復原影像與機械臂控制的液晶屏舞蹈動作融合聯動,運用創新科技手段來展示傳統園林之美,實現了文化與科技的深度融合。
另外,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圓明園四十景AI古裝美顏打卡拍照系統,把游客看不懂的遺址復原為盛期的園林景象作為照相背景,通過AI技術讓參觀者能身著古裝與圓明園四十景拍照合影,為參觀者帶來科技感滿滿的參觀體驗和獲得感。
三,賦予文物原型以當代藝術概念,創作新文創藝術品:
中央美術學院圓明園研究中心將流散文物中的假山石、石獅子等造型進行藝術轉化,發掘其藝術屬性,運用不銹鋼材料制作、轉化為具有當代藝術概念的藝術品。
四,延伸為大體量的裝置藝術:
以龍為主題的流散文物,典型如法國楓丹白露博物館藏一對圓明園銅雕龍。
圓明園銅雕龍數字復原模型
基于對其進行解讀與延伸創作,中央美院圓明園研究中心的裝置藝術家孫世前創作了名為《長城龍.崛起》動態可變形的大型機甲裝置,長20米,能夠實現從長城到龍的變形,已于龍年春節在圓明園南廣場展出,展現海淀龍年新春的科技+傳統文化特色,引起了廣大游客的濃厚興趣。
《長城龍.崛起》裝置
總之,三山五園流散文物的呈現與應用方式很多,除了作為數字博物館的數字展品和線下展覽的展品,還可以作為藝術品、文創品和數字媒體藝術出現。期待三山五園流散文物的文創應用,能講出更多中國故事,讓更多人帶回家!
作者:吳曉敏,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設計學科博導,中央美術學院圓明園研究中心主任,文化遺產數字傳承學術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