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魯,又去大貓啦?”2月14日上午8時許,定海民間碼頭熙熙攘攘,人來人往。當一個熟悉的身影由遠及近,候船的大貓島村民紛紛熱情地與其打起招呼。
村民口中親切呼喚的阿魯,是定海區環南街道大貓村衛生室責任醫生李光魯,一名有著32年黨齡的黨員。從17歲成為大貓島上的一名“赤腳醫生”,到如今退休以后的第10個年頭,他仍保持著每周在島上行醫5天的頻率,守護海島群眾健康達50余年。多年來,他先后被授予“全國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浙江省五一勞動獎章”“浙江省優秀社區責任醫生”等榮譽稱號。
“他是隨叫隨到的‘120’”
大貓島孤懸于峙頭洋面上,距離定海本島約7海里。從定海民間碼頭出發,經過近1小時的航行,客運船緩緩靠向大貓島的小南岙碼頭。下船繼續步行10余分鐘,李光魯才抵達大貓村衛生室。“得抓緊時間去劉瑞珠家,她昨天剛出院,我去看看情況。”換上白大褂,李光魯很快便進入了工作狀態,往藥箱里裝上血壓計、體溫表、聽診器,還有幾盒常用藥,便匆匆出了門。他三步并作兩步,趕往大貓島的梅灣。
來到梅灣的劉瑞珠家中,互相寒暄后,李光魯便開始為其測量血壓,并耐心地進行健康指導,叮囑她按時服藥。“阿魯醫生再好也沒有了,我媽當時都昏過去了,如果不是他出手,真不知道該怎么辦!”談及當天的突發情況,劉瑞珠的女兒仍膽戰心驚。
前些日子,家住大貓島梅灣的劉瑞珠突然出現頭暈情況,并伴有意識模糊的現象。然而,由于冷空氣的影響,島際交通全面停航,家人無法及時將其送往定海本島的醫院。當時,正值李光魯在島上值班。得知相關情況后,他對劉瑞珠進行了緊急檢查,發現她的血壓已升到了200mmHg,若不能得到及時治療,情況將十分危險。
憑借多年的行醫經驗,李光魯讓她服下對癥藥物,并實施耳尖穴放血療法,才使得病情趨于穩定,為患者爭取了寶貴時間,后續才得以平穩轉往定海本島救治。“家人下午給我送到村衛生室,阿魯給我打針、吸氧,忙了一夜都沒怎么合眼。”劉瑞珠說,在大貓島村民眼里,李光魯就是隨叫隨到的“120”。他的手機從來不關機,即便他未在海島值班,只要村民需要他打著“海上的士”也會趕來。有阿魯醫生這樣的黨員在,村民們就感到安心。
“我放心不下海島老人”
李光魯是地地道道的大貓島人,1971年,17歲的李光魯從舟山衛校畢業,成為島上的一名“赤腳醫生”,主要為海島村民提供中醫和針灸治療。改革開放后,村里的合作醫療撤銷了,他也離開了醫務崗位,在大貓島找了其他營生。雖然名頭上不再是醫生,但鄰里鄉親有點小病小痛還是會找他,他也樂于幫助村民,給一些醫療建議。
“我離開崗位后,也來了不少專業院校畢業的醫學生,但由于大貓島地處偏遠,交通不便,分配過來的年輕醫生都陸續離開了。”李光魯回憶道,看到這樣的情況,公社就提出要專人培養,因此他又回到了衛生院,成為當時島上的唯一一名醫務工作者,也越發覺得自己的責任重大。
在大貓島這座陸域面積約6平方公里的小島上,居住著200余名村民,居住區域分散,且以老年村民為多。1990年,在李光魯擔任大貓鄉衛生院院長時,為了方便村民就醫,他就帶領黨員職工,開展巡回醫療,承諾隨叫隨到的出診服務,設立24小時急診電話,定期為老年慢性病人送醫送藥上門,這在那個年代可并不多見。
“以前的醫療條件和現在沒法比,過去人們健康意識也差,根本不知道自己得了什么病,比如心口疼了以為吃毛雞蛋就能治,都偏信一些土方,所以緊急出診的情況也多。”李光魯說,多年前有一名村民向他求助,稱其妻子犯了“麻痧”,突然暈倒在地,失去了意識。等他趕到現場一看,人已經出現了瞳孔散大的現象。他急忙為患者打上了腎上腺素,并予以輸液治療,但因為缺乏專業設備,診斷不出病因,只能把人送到定海本島治療。后來診斷出來是腦血管瘤破裂,幸運救治及時。
2001年,根據舟山市政府“小島遷,大島建”戰略決策,大貓鄉政府、小學相繼撤銷,年輕人也大多外出謀生,只留下一些眷戀故土的老人。為了解決海島老人的看病問題,黨組織決定留下一名駐島醫生,結果當時最有機會調離的李光魯,卻選擇了孤身留守。這一留,就留到了現在。
“他把為民精神傳給了我們”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退休往往意味著職業生涯的結束,而對于李光魯來說,卻是嶄新的開始。2015年從工作崗位退休以后,李光魯并未選擇安逸養老,而是繼續留守海島,堅守一名黨員和醫務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
“60歲退休的時候,不少村民都犯愁,說我走了誰給他們看病,所以只要村民需要我,我就接著干。”李光魯說,近年來隨著“小島你好”等工程的推進,海島的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大貓島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比如,島上新建了沿海馬路和碼頭,增設了路燈等基礎設施,不僅島上的環境美了,還家家通上了自來水。
這樣一來,年輕醫生招得來,也留得住了。因此,在為村民開展診療服務的同時,他的工作使命也在發生變化,時時不忘將自己掌握的村民情況、多年積累的工作案例等,不斷向年輕醫務工作者分享。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自2006年開始為每個村民建立個人健康檔案后,島上村民的身體狀況都記在了李光魯的腦子里。
“我是土生土長的大貓人,我放不下海島群眾。”這句話,是李光魯常掛在嘴邊,且踐行于行動的一句話。服務在這片生他養他的熱土上,也是李光魯作為一名黨員對海島群眾的最好承諾。“我在黨的教育下成長,黨培育我多年,才有我今天的工作成績,我還想為大貓島群眾多服務幾年。”李光魯樸實的話語中,帶著一份堅定。他說,他還想向更多的老黨員學習,多為群眾做好事實事。
(潮新聞 共享聯盟·定海 尹倩倩 朱凱華 通訊員 李莉 記者 周杭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