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大學由著名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于1921年創辦,廈大的創辦飽含著陳嘉庚志懷祖國、希圖報效的家國情懷,承載著他教育救國、教育興國的偉大理想,寄寓著他建世界之大學、為吾國放一異彩的浩然宏愿。寫好嘉庚精神傳承與創新大文章,廈門大學懷有特殊的感情,肩負特殊的使命。”廈門大學校長張宗益近日在接受中國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張宗益指出,學校秉持嘉庚先生立校志向,把傳承弘揚嘉庚精神貫穿辦學治校全過程各方面,在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協同融合中,推動嘉庚精神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胸懷教育強國建設大局,養成堪當大任的專門人才。一流大學的第一使命是為國家培養高端人才。嘉庚先生“興學乃國民天職”的崇高理想和傾資辦學的奉獻精神,賦予了廈大鮮亮的愛國底色,孕育了廈大醇厚的感恩文化。學校堅持把培養立大德、有大愛,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棟梁之材作為辦學之基,將愛國主義教育和感恩教育有機融入人才培養體系,通過“課程主導、實踐歷練、環境熏陶、自我塑造”的“四位一體”教育模式,引導學生把感恩之情化為報國之行,先后為國家輸送了50多萬名英彥俊才。聚焦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這一核心任務,著力提高學科專業建設與國家戰略急需的適配度,搭建融教育、科技、人才功能于一體的科教協同創新平臺,打造博伊特勒書院等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特區,在產教融合、學科交叉、銜接培養、數字賦能等方面先行探路,有的放矢培養國家戰略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為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書寫“廈大方案”。
二是擁抱向新圖強時代變革,研究頂天立地的高深學術。一流大學必須把服務國家作為最高追求。廈門大學按照嘉庚先生“上以謀國家之福利,下以造桑梓之庥禎”的教導,以科技和智力優勢服務國家戰略和地方發展。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目標導向,持續發揮“僑、臺、特、海”區位優勢和學科特色,聚焦“四個面向”重構科研組織模式。加強前沿探索和前瞻布局,建好嘉庚創新實驗室、“嘉庚”號科考船等“國之重器”,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和科技成果轉化,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智能制造等領域產出一批高顯示度成果。牽頭發起海洋負排放國際大科學計劃,聚力打造碳中和海洋負排放國際示范基地。面對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時代使命,學校將持續瞄準國家戰略需求,以有組織科研提升科技創新能級,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堅實的學科基礎、知識基礎和人才基礎,在加速孕育原創性、引領性技術中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注入“廈大動能”。
三是堅持開放辦學戰略定力,闡揚兼容并包的世界文化。一流大學是人類文明交流互鑒的有力推動者。嘉庚先生在創校之初就提出要把廈門大學辦成一所“能與世界各大學相頡頏”的大學。廈大地處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在對外交流合作方面具有獨特的海絲、海峽、海洋“三海”優勢。學校統籌做好“引進來”和“走出去”,深化開放辦學、開放創新、開放合作、開放共贏,打造深層次、全方位、多維度的國際合作與交流體系。實施留學生倍增計劃,打造具有廈大特色的來華留學教育精品項目。開創中國高校走出國門辦學先河創辦馬來西亞分校,已培養6屆6200余名具有全球勝任力的國際化人才,成為中國與東南亞國家人文交流的重要平臺和服務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前沿支點。發起成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大學聯盟,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資源和創新要素,在積極參與全球高教治理中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廈大智慧”。
張宗益還表示,把嘉庚先生開創的事業發揚光大,是我們對嘉庚精神最好的傳承。廈門大學將遵循嘉庚先生立下的“研究高深學術,養成專門人才,闡揚世界文化”的辦學宗旨,持續把嘉庚精神作為砥礪師生品格、厚植文化根脈、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精神動力,以與時俱進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嶄新篇章,向嘉庚先生致敬、助力民族復興偉業。
(中國日報社福建記者站 記者 胡美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