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的時代征程中,臺前縣以筑實“就業圈”、引回“歸巢雁”、激活“家經濟”為三大著力點,為農村轉移勞動力就業創業開辟了新路徑。截至今年3月,臺前縣農村轉移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9.3萬人,返鄉創業2.75萬人,家政服務業吸納就業5300人,全縣16至60歲有勞動能力且有就業意愿的農村轉移勞動力“家門口”就業人數占所有勞動力的51.7%。這一串亮眼數據的背后,是臺前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創新實踐“三向發力”服務模式的生動寫照。
“就業圈”--從“東南飛”到“家門口”
“以前都是南下打工,現在在家門口的工廠干活兒,一個月能掙三四千元,還能守著老人孩子,心里特別踏實。”臺前縣侯廟鎮許集村村民朱燕軍,道出了當地農村勞動力就業的新變化,也見證了臺前縣“就業圈”建設的顯著成效。
政策賦能,構建就業“保障網”。臺前縣依托縣域經濟,從就業補貼、普惠金融、稅收優惠等方面發力,開展“載體筑巢、技能提升、項目培育、創業護航”專項行動。政策紅利的生動實踐,在侯廟鎮許集村得到鮮活印證。許集村通過盤活鄉村資源,大力發展鄉村工廠,成功吸引10余家企業入駐。這些企業不僅“消化”了本村勞動力,還吸納周邊村莊700余名村民就業。為消除村民“上班種地兩頭忙”的顧慮,許集村“兩委”通過農業合作社流轉了全村土地,讓村民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安心投入工作。
技能培訓,打造就業“助推器”。臺前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組織鄉鎮開展“四清”摸底登記,精準掌握勞動力信息,開設“車間課堂”“田間課堂”,培訓內容涵蓋汽車配件加工、特色種植、電商運營等領域,實現培訓與崗位精準對接。近年來,臺前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依托抖創直播孵化基地與領航職業技能培訓學校,培訓電商直播人才1.1萬人,就業率超95%。
產業集聚,筑牢就業“穩定器”。臺前縣實施“家門口產業培育計劃”,打造就業示范點。馬樓鎮聚焦汽車配件產業,創新“產業園區+村級衛星車間”模式,400余家工廠將產業鏈延伸至85個行政村,解決周邊鄉鎮2萬余名勞動力就業問題,占全鎮勞動力的80%。
“歸巢雁”--鄉土人才點燃“振興引擎”
“返鄉創業不僅圓了我的事業夢,更讓我有機會為家鄉發展貢獻力量!”臺前縣羽絨加工企業負責人白宗倉感慨道。他的企業通過“興村富民貸”獲得300萬元低息貸款,目前年產值已突破3.5億元,帶動600人就業。
臺前縣推出“興村富民貸”,采用“創業擔保貸款+財政貼息+風險補償”的融資模式,為農民工返鄉創業提供最高30萬元的貸款支持,小微企業最高可申請400萬元貸款。2024年,全縣發放農民工創業擔保貸款0.95億元,扶持377名農民工實現返鄉創業夢想。同時,建立全縣農民工工作專家庫,為返鄉項目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務,項目存活率從42%提升至85%。 在創業平臺建設方面,臺前縣已建成6個返鄉創業示范園,扶持138個返鄉創業示范項目,帶動0.8萬人就業。園區提供場地補貼、設備共享、財稅代辦“一站式”服務,為返鄉創業者保駕護航。臺前縣羽絨返鄉創業園已形成完整產業鏈條,帶動近4萬名農村勞動力就業。
為激發返鄉創業熱情,臺前縣遴選出36名“返鄉創業之星”,樹典型、立標桿,以榜樣力量掀起創業熱潮。其中,“創業之星”仝其陽創立的綠色奇點新材料有限公司,專注于新材料研發與生產。該公司生產的聚丙烯酰胺、絮凝劑等產品,憑借過硬的品質暢銷澳洲、俄羅斯、印尼及非洲地區,不僅開辟了國際市場,更成為返鄉創業帶動產業升級的生動范例。
“家經濟”--“龍都家政”鑄就“民生金名片”
“做月嫂不僅收入高,還讓我實現了人生價值!”臺前縣高級月嫂賀柱蘭滿臉自豪地說。她通過鳳臺職業培訓學校的專業培訓,從一名普通農村婦女成長為月收入1萬元的“金牌月嫂”,還帶動20余名同村姐妹加入家政行業。賀柱蘭的蛻變,見證了臺前縣家政服務業從分散經營向品牌化發展的升級之路。
臺前縣以全市“龍都家政”標準體系為引領,培育了“豫東家政”“臺前保潔”“玉鼎月嫂”等特色區域品牌。臺前縣玉鼎家政公司采用“理論+實操+跟崗”模式,累計向多家月子會所和養老機構輸送高級育嬰師500余名、養老護理員600余名,從業人員持證率達100%,月收入在5000元至1.2萬元之間。
產教融合是推動家政服務業發展的重要舉措。臺前縣玉鼎家政公司構建“理論教學+場景實訓+技能競賽”三位一體培訓模式,實現“入學即入職、畢業即就業”,畢業生薪資在5000元以上,就業率連續3年保持100%。通過“家政興農”行動,全縣累計舉辦培訓300場次,幫助5000余名農村婦女掌握了專業技能并實現“持證上崗”。
從留守婦女家門口就業的笑臉,到返鄉創業者帶動鄉親致富的激情,再到“龍都家政”從業者的職業自信,臺前縣以“三向發力”實踐詮釋了就業創業服務的民生溫度。正如臺前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劉慧所言:“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我們將繼續以創新破題,讓更多農民工在家門口筑夢、在鄉土中扎根。”(圖/王傳帥 韓群濤 閆守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