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趙澤琴 宛俊余
大阪的夏風帶著海的咸澀,漫過萬國語言交織的世博園。
8月6日至8日,2025日本大阪世博會中國館內,“湖南時間”精彩上演。湖南活動周像一卷被海風輕輕展開的湘繡,讓“錦繡瀟湘”的紋路在世界眼前漸次清晰,“和合共生”的意趣在目光交匯處悄然生長。
8月6日,2025日本大阪世博會中國館外,游人如織,瑤族長鼓舞引外國游客圍觀。
審美共鳴里的文化交融
8月6日,友城交流會上,日本鹿兒島市副市長松枝巖根的介紹令人會心——“鹿兒島市天保山公園的共月亭,正是按長沙愛晚亭原樣復制而成的。”
一亭一景間,早已藏著跨越山海的聯結。
“漂亮!”“厲害!”是逛展時聽到最多的詞匯。
在湘瓷展品前,來自日本的8歲小姑娘投入地舉著手機拍攝,還不忘運鏡,嘴里不時發出“漂亮”的贊嘆。那認真的模樣,仿佛在雕琢一件屬于自己的藝術品。
她告訴記者,“打算拍給學校的同學,讓她們也看看這么美的東西。”
跨越山海的喜愛,在這一刻變得純粹而熱烈。
喜歡湘瓷的,還有日本岸和田市中日友好協會會長武井俊成。
在參加完株洲城市主題日后,他特意來到臺前,和醴陵釉下五彩瓷燒制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黃永平交流,并表達了對株洲瓷器的喜愛。武井俊成認為,“花紋都很精美,尤其是一些作品上的留白,讓人覺得很有質感。”真摯的評價里,恰是中日審美的共通點。醴陵釉下五彩瓷的“留白”,既承續了中國傳統繪畫“計白當黑”的意境,又與日本對“空寂之美”的追求異曲同工。
武井俊成的認真記錄與主動交流,不再是單純的“欣賞”,而是兩種東方元素美學體系的碰撞與認同——當中國瓷器的工藝遇見日本觀眾對“質感”的敏銳捕捉,文化的差異在此消弭,只剩下對美的共同珍視。
8月7日,株洲主題活動日,醴陵釉下五彩瓷燒制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黃永平現場展示。
產業協同中的合作深化
“湖南擁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和日本企業之間的互動性很大。特別是在制造和消費領域,應該擴大對外宣傳,創造更多中日之間的交流機會。”日中協會副會長服部健治的感慨,道出了湘日合作的潛力與溫度。
8月7日的瀟湘會客廳文化與科技專場,成為這種潛力的生動注腳。
湖南多家企業與日本專家學者圍坐一堂,將目光投向數字技術與文化創新的交融處——大數據如何為文化遺產“存檔”,人工智能怎樣讓虛擬數字人更具生命力,科技又能為醫療服務帶來哪些革新……一場關于“數字賦能”的對話,讓合作的藍圖在碰撞中愈發清晰。
8月7日,瀟湘會客廳文化與科技專場,以文化科技共同體為主題的圓桌對話。
次日的經貿合作洽談會,則讓務實合作落地有聲。
三一、中聯、星邦等全球50強企業亮相,展示湖南工程機械“全球每下線10臺混凝土機械就有8臺產自湖南”的硬核實力。
“從混凝土裝備到盾構設備,湖南制造正瞄準日本市場的需求空白”,長沙市工程機械行業協會秘書長袁振信心十足。而協會日本代表處的授牌成立,更像一座常駐的橋梁,讓“找合作伙伴”“拓海外市場”的愿景有了具體的依托。
從科技賦能文化的創新探索,到工程機械的市場互補,兩地的合作,正在產業協同的務實路徑中不斷深化。
湘瓷的釉彩與和式審美相映,數字技術串聯起創新火花,機械齒輪咬合出合作新篇。這不是單向展示,而是文化與產業的雙向奔赴。從孩童鏡頭里的驚艷,到企業握手時的篤定,“和合共生”藏在每道交流紋路中,化作跨越山海的聯結,在彼此生長里延續綿長回響。
(趙澤琴 宛俊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