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寧夏銀川市朔方路街道文懷社區黨群服務大廳,墻上“銀川多民族社區居民親如一家”字眼格外醒目。在門外不遠處,“民族知識翻翻課堂”“同同打卡點”、鑄牢“手繪長圖”等景觀小品是轄區居民日常的“打卡地”。
“我一有空就來這里,社區打造的各種民族團結景觀小品如無聲的使者傳播著民族團結理念,讓大家在潛移默化中將民族團結的種子深埋心底?!本用裆蚝秸f。
近年來,西夏區以“銀川多民族社區居民親如一家”為行動指南,構建“理論學習—群眾宣講—網絡傳播—實踐深化”四維體系,全力講好民族團結故事,讓“賀蘭山下一家親 石榴花開西夏區”成為新時代的生動實踐。
據文懷社區黨支部副書記常婷介紹,社區定期組織黨員干部開展理論學習,在小區議事亭宣講黨的創新理論,多次舉辦“百姓故事分享會”“‘石榴籽一家親’民族團結我踐行”等活動,讓民族團結根植居民心中。
設置“銀川多民族社區居民親如一家”景觀小品、宣傳欄,充分利用“社區睦鄰微課堂”“同安之聲廣播e站”等宣講載體將黨的聲音傳進千家萬戶。
“各位叔叔阿姨大家好,我是‘石榴花開大喇叭’宣講團成員李一帆,今天我為大家帶來的是民族團結故事……”每周五下午,西花園路街道夢園社區的大喇叭都會準時響徹在社區廣場,這個由小朋友組成的42人宣講團,用童言童語講述鄰里溫情、紅色故事等。
“你別說,讓孩子們講政策、講故事我還挺喜歡聽嘞!”提起宣講團,居民趙欽亭連連豎起大拇指。
西夏區始終堅持讓群眾講給群眾聽,組建“石榴籽”宣講團、“紅石榴”快板隊等群眾性團體,編創《石榴籽心連心》快板等文藝作品,開展“石榴籽故事會”“榜樣在身邊”“民族團結故事分享會”等主題宣講活動100余場,通過老黨員講給青少年聽、青年講給青年聽的方式宣講“親如一家”故事。《結親互助 共享溫情》《薛保順的72變》等30余篇西夏區“多民族居民親如一家”故事被央級、自治區級媒體報道宣傳。
西夏區深入實施“互聯網+鑄牢”行動,充分發揮互聯網最大增量,拍攝發布“賀蘭山下 石榴花開”西夏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紀實、“王菊茹結親互助 用愛澆灌民族團結之花”“小石榴開講啦”等宣傳視頻14部,持續創作手繪長圖累計49期,展現“半條被子”“單家集夜話”等“一家親”的鮮活故事。同時,通過拍攝傳統節日活動、非遺文化展示、民族團結故事等多個主題,多角度展示轄區各族群眾親如一家的生動畫面,讓各族群眾“親如一家”的故事飛入云端萬戶。
聽到孩子呼喚“干媽”,文昌路街道共享社區居民王菊茹笑得格外開心。在她心里,這個稱呼已經超越了血緣,成為她與各民族孩子間的情誼橋梁。
2015年以來,王菊茹與北方民族大學10個不同民族的大學生結親互助,被親切地稱為“寧夏媽媽”,2024年9月,她被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稱號 。
西夏區深入拓展結親互助品牌,推動轄區1個企業、6個街道、66戶模范家庭與84名高校學生結對認親,共享社區“石榴籽紅 共產黨親”項目入選全國多民族群眾互嵌式社區試點項目。培育“680愛心聯盟”“同心聯盟”“580我幫您”等特色品牌12個,“石榴花開興洲紅”“紅石榴幫幫團”等志愿者服務隊常態化為各族群眾提供精準化服務,搭建起了民族團結“連心橋”。(中國日報寧夏記者站 胡冬梅 攝影 孫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