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9月8日電 80年前,國際社會汲取兩次世界大戰的慘痛教訓,聯合國應運而生,開啟了全球治理的嶄新實踐。然而,面對當前國際形勢變亂交織的局面,聯合國和多邊主義受到沖擊,全球治理赤字持續擴大。
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始終堅定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公共產品的提供者。8月31日至9月1日,2025年上海合作組織峰會在天津舉行。中國繼“三大倡議”后,提出了又一項重大倡議——奉行主權平等、遵守國際法治、踐行多邊主義、倡導以人為本、注重行動導向為五大核心理念的全球治理倡議。
埃及中國問題專家、貝尼蘇韋夫大學政治學教授納迪婭·赫勒米在歐洲《現代外交》網站撰文指出,該倡議與《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一脈相承,符合國際社會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普遍期待。她表示,此次峰會彰顯了中國同與會各國攜手維護地區及全球和平穩定的堅定決心。在多邊主義遭受沖擊的當下,國際社會尤其是全球南方國家期待上合組織在全球安全與經濟治理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歷經二十余年發展,上合組織已從6個創始成員國發展成為覆蓋亞歐非三大洲26個國家的“大家庭”,成為新型國際關系的典范。文章寫道,包括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緬甸代總統敏昂萊和馬來西亞總理安瓦爾在內的多國領導人均對倡導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包容性經濟全球化以及更加公平的全球治理體系表示明確支持。
赫勒米指出,本屆峰會取得豐碩成果。中國堅持協商一致原則,充分兼顧各方利益,為不同政治體制和文化背景的國家搭建了對話與合作的平臺。峰會發表了天津宣言和《上合組織未來10年(2026-2035年)發展戰略》為組織下一步發展指明方向;在應對傳統和非傳統安全威脅與挑戰上,成員國重申,堅持繼續深化共同打擊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及跨國有組織犯罪合作;在經濟方面,成員國聚焦可持續發展、數字經濟、綠色產業、能源等領域互利合作,并以貿易投資為紐帶增強“上合大家庭”的凝聚力。
文章強調,在霸權主義與強權政治仍未消退的今天,個別國家仍在試圖以損害他國利益為代價謀求自身霸權,威脅全球和平穩定。天津峰會所展現的中國多邊合作模式,明顯區別于西方大國主導的傳統范式,反映出中國日益提升的國際影響力與吸引力。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也指出,中國為維護國際法、確保國際法治作出重要貢獻,成為捍衛多邊主義的基石。
自2024年7月擔任上合組織輪值主席國以來,中國以“弘揚‘上海精神’:上合組織在行動”為主題,扎實推進工作,舉辦百余場涵蓋政治、經貿、教育、科技、綠色產業與人文交流的活動,顯著增強了成員國之間的團結互信,推動了互利共贏與共同發展。中國正與各成員國共同努力,積極推動上合組織在機制、模式和機構方面的創新,不斷提升其運行效率。
赫勒米指出,在此期間,中國就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明確發聲,捍衛多邊貿易體系,反對濫用武力,傳遞公平正義的國際呼聲。中國還積極同成員國政黨、媒體、智庫開展對話,為鞏固“上海精神”、增強組織凝聚力作出重要貢獻。上合組織天津峰會的成功舉行,標志著一種基于相互尊重的文明合作新范式正在形成,將推動上合組織朝著更加緊密的命運共同體方向邁進,深化安全與發展合作,為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注入穩定與正能量。
(編譯:馬芮 審校:高琳琳 韓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