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至17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組織30余名記者赴寧夏回族自治區采訪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情況,其中包括來自英國、法國、葡萄牙、俄羅斯、伊拉克等國媒體的外國記者。
9月16日,在中外記者見面會上,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常委、常務副主席陳春平介紹,寧夏全力打造數字經濟“第一增長極”,寧夏發展數字經濟得天獨厚、優勢明顯,氣候冷涼、綠電充足、安全系數高,網絡時延低,發展基礎好,是全國新型互聯網交換中心和“東數西算”樞紐節點,最適宜建設大型數據中心。
“十四五”以來,寧夏數字經濟規模年均增長10%以上,呈現加速發展的良好態勢。國家級大型數據中心集群正加快形成。中衛作為全國十大數據中心集群之一,已建成亞馬遜、四大運營商等9個數據中心產業園,國內外知名的頭部企業先后落地中衛產業園,包括騰訊、阿里、百度等頭部互聯網企業和中金、中聯等數據服務商,最高法、海關總署等多個國家部委也紛紛布局數據中心。特別是這兩年,數據中心呈現倍增的發展態勢。
2024年,寧夏算力投資、標準機架、智算算卡、算力規模都實現了翻番的增長,目前已建成標準機架18.9萬架,算卡16.6萬張、算力規模10.7萬P。智算占比、服務器上架率等指標全國領先,實現了從過去的“存儲”向“運用”、“通算”向“智算”、“規模”向“質效”的華麗轉變。
寧夏運用市場化機制,通過“源網荷儲”一體化發展,建設大數據產業綠電園區,有效滿足綠電需求,積極打造“零碳園區”,實現創新、綠色的算電協同的發展新模式。加快推進“中國綠色算力之都”建設,目前,寧夏數據中心綠電供應充足、價格合理、綠電占比超過80%,未來將達到100%。
寧夏推動“聚儲通算用”一體化發展,重點打造三大產業鏈。在數據產業鏈上,加快數字寧夏、數字政府建設,做好數據資源開發利用這篇大文章。成立了數字寧夏研究院、數字要素運營中心,目前正在加快推進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和高質量數據集建設試點項目,加快釋放數據要素價值,從單純的數字變成巨大的財富。在算力產業鏈上,積極發展上游數字產品制造業,引進了新華三服務器,盾源聚芯半導體材料等項目;下游突出應用服務,為小米、愛奇藝等4000多家企業提供算力租賃、調度、運營等服務。在人工智能產業鏈上,聚焦模型訓練推理、開發應用,引進了騰訊元寶、文小言、智譜華章等國內知名大模型,本土企業開發的希延、靈筑等垂域模型也投入應用。建成“互聯網+醫療”、教育、城鄉供水等全國示范區,正在向“人工智能+”邁進,不斷催生新業態、新模式、新動能。
目前,寧夏建成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200多個,近300家中小企業“上云、用數、賦智”,規上企業數字化轉型比例達到50%,產生了明顯效應。共享集團的3D打印技術,讓打印效率提升了10倍,成本下降80%,入選國家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典型案例,彰顯了數智賦能產業的強大活力。
記者了解到,寧夏將繼續實施銀川中衛雙城戰略,以建設算力保障、人工智能應用、戰略數據災備“三大基地”和“算力調度交易”“一個中心”為重點,加快推進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繼續加大“東數西算”寧夏樞紐建設力度,力爭到2027年,建成標準機架80萬架,算力規模達到80萬P。加快建設銀川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推進“人工智能+”在教育醫療、住建交通、文化旅游等領域深度應用,發展好人工智能產業的同時,更好賦能千行百業。大力推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推動一二三產業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升級,提升產業數字化水平,充分釋放數實融合的乘數效應。
(中國日報寧夏記者站 胡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