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至17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組織30余名記者赴寧夏回族自治區采訪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情況,其中包括來自英國、法國、葡萄牙、俄羅斯、伊拉克等國媒體的外國記者。
9月16日,在中外記者見面會上,寧夏回族自治區發展改革委主任王漢武用四個關鍵詞來概括寧夏能源綠色轉型的廣闊前景。
【清潔】寧夏充分利用騰格里沙漠、毛烏素沙地和荒漠化的土地資源,建設大型風電光伏電站,規劃到2030年,新能源裝機達到1億千瓦,發電量占比達到50%以上,新能源將成為綠色轉型的“主力軍”,值得一提的是,賀蘭山腳下的閩寧鎮,通過源網荷儲一體化模式,實現了24小時100%的綠電供應。
【低碳】寧夏在工業、建筑、交通、農業等領域推行綠電替代。去年以來,寧夏創新實施了一批綠電園區等新能源項目,有望今年年底前將現代煤化工、硅基、鋁錳基等特色優勢產業綠電使用比例提高到50%以上,不斷提升產業轉型的“含綠量”。
【安全】當前,電力的安全穩定供應離不開煤電的支撐保障。為合理保障煤電收益,寧夏建立了煤電容量點價機制,鼓勵煤電在新能源發電較多的時段“少發電”,新能源發電不足的時段“補缺口”,充分發揮煤電的“調節器”作用,有序推動煤電向支撐性、調節型電源轉變,助力綠色轉型“走得更穩”。
【高效】寧夏聚焦能源高效利用,在生產端大力發展新型儲能和抽水蓄能,保障新能源利用率在93%以上;在消費端持續實施工業企業能效對標行動,重點行業能效全部達到基準水平以上,2030年達到先進水平。在寧東基地有一座大型火電廠,通過技術改造為周邊企業提供蒸汽、壓縮空氣、氮氣、除鹽水等產品,實現了綜合能源供給,大幅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
作為我國首個新能源綜合示范區,寧夏目前新能源裝機突破5000萬千瓦,占比達到60%,已經由過去的“煤炭基地”蛻變為現在的“綠電先鋒”。據測算,還有1.6億千瓦的新能源開發潛力,能夠為全面實現綠色轉型提供充足的資源保障。
寧夏上線了“碳普惠”平臺,采取碳積分等激勵措施,推動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同時,我們建成了用戶分布式光伏32萬千瓦,大力支持群眾更換能效水平更高的電視機、洗衣機等日用家電,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連續保持三位數增長,公眾不僅成為綠色轉型的參與者,更成為實實在在的受益者。
(中國日報寧夏記者站 胡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