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合唱團有很多少數民族,大家平時也會聊一聊彼此民族的風俗習慣。大家伙在唱歌跳舞中關系越來越融洽,經常互相幫助,親如一家人。”居民關琍是寧夏銀川金鳳區黃河東路街道頤和城府社區的合唱團成員。
臨近國慶節,這個社區的文藝團隊又忙活起來。舞蹈室里,阿姨們舉著燈籠一遍遍排練動作,力求整齊劃一;合唱室里,大家男女聲部分工明確,在一次次的配合中達到音律統一。
對于頤和城府社區居民來說,文化互嵌共融帶來了“共事共樂”幸福指數的提升,更打造了一個人心歸聚、精神相依的共有精神家園。
頤和城府社區轄區居民4055戶,其中少數民族共1246戶,占總人口的三分之一。社區以空間互嵌為基礎,推進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均等化,搭建各族群眾交流互動平臺,讓民族團結在日常生活中落地生根。
頤和城府夕陽紅藝術團成立8年時間,從起初的十幾個人發展壯大到現在的128名成員,一群熱愛器樂演奏、歌唱、舞蹈的居民因興趣結緣,將個人愛好融入社區文化互嵌的日常實踐中,先后精心創作了《活力中國》《民族贊》《咱們社區美如畫》《小媳婦回娘家》等歌舞、詩朗誦、小品多種形式的優秀作品。
頤和城府社區持續唱響“頤團和氣”合唱團團結之音,壯大合唱團隊伍,鼓勵和引導合唱團成員積極開展文化志愿服務活動。通過舉辦節日慶祝、傳統民俗展演等形式,開展“我們的節日”系列活動30余場次,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營造文明和諧的社區氛圍。社區先后獲得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社區等榮譽稱號。這些榮譽的背后,離不開每一位居民的真情投入和主動踐行。
“我們通過表演節目,歌頌社區在民族團結取得的成果,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意識傳遞給居民。”頤和城府社區夕陽紅藝術團副團長李振洋說,團隊發展的過程中,大家深刻認識到,民族團結不是一句口號,更需要實際行動。
在頤和城府社區,“石榴籽愛心服務站”早已成為鄰里互助、團結友愛的溫暖符號。該服務站起源于2020年,由社區聯合志愿者馬繼升共同推動成立,依托社區陣地建立便民維修點,長期為居民提供維修小家電、磨刀具、通下水等公益服務。從最初馬繼升一人一車、流動服務,再到現在八人輪崗、定點服務,如今“石榴籽”服務站的愛心志愿者隊伍日益壯大,可輻射周邊6個小區。志愿服務力量的不斷壯大,也有力傳遞著濃濃的民族團結情。
“黃河東路街道探索黨建引領、多元共治的互嵌式民族團結進步發展模式,以文化融合聚魂,服務融合聚力,治理融合聚心,著力構建各族群眾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社區環境。”黃河東路街道黨工委副書記丁娟說。(中國日報寧夏記者站 胡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