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寧夏圖書館充分發揮公共文化服務和社會教育職能,在國家圖書館支持下,聯合寧夏科技館、寧夏地質博物館與寧夏銀川市第二十四中學南校區,共同舉辦“文津二十年 好書中國行”寧夏站暨“文化傳薪火·聚力促團結”活動。
在階梯教室,以“發現中國古建筑獨特之美——楊爸圖說《有趣的中國古建筑》”為主題的閱讀分享會率先舉辦。活動特邀第二十屆文津圖書獎獲獎作品《有趣的中國古建筑》作者楊大煒擔任主講嘉賓。他生動闡釋古建筑演變歷程,揭示斗栱、藻井等構件蘊含的文化寓意,使學生深刻體悟中國古建筑的深厚文化底蘊。
學校操場作為本次活動的主要場地,科普大篷車憑借豐富多樣的互動展品吸引了眾多學生踴躍參與。展品涵蓋光學、力學、電磁學等多個科學領域,兼具生活性與趣味性。科普大篷車作為流動的“科技館”,不僅拓展了學生的課外知識,更在輕松氛圍中培養了其科學思維與探索精神。現場同步開展的“文津圖書”套色印章打卡、機器狗表演、礦物巖石小課堂等活動,引發同學們熱烈反響。
本次活動還設置了探秘古彩戲法環節,特邀寧夏演藝集團魔術師華宏老師為同學們進行“三仙歸洞”解密與體驗教學。華老師首先展示戲法基本結構,解析原理與核心技巧并作示范,隨后工作人員分發道具,將戲法分解為多個步驟進行教學,現場指導學生串聯步驟完成表演,使大家切身感受民間傳統藝術的獨特魅力。
在學校圖書館內,3D科技類自媒體博主常羽豐結合《有趣的中國古建筑》內容,運用數字化3D打印技術直觀呈現斗拱與榫卯拼接技術,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領略古建筑工藝與現代科技的融合魅力。教室內同步開展的VR體驗活動,則使同學們通過沉浸式體驗開啟別樣的探索之旅。
本次活動旨在引領學生探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科學智慧,增進文化認同,促進民族交流交融,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科學普及與民族團結事業協同發展。活動將文津圖書閱讀推廣活動引入校園,融合非遺傳承與科學普及主題,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讓閱讀突破“讀”的范疇,延伸至“看、聽、做、玩”的多維體驗,全面激發青少年閱讀興趣。
(中國日報寧夏記者站 胡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