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八屆敦煌文博會隆重召開之際,敦煌研究院集中展示了其在打造敦煌學研究高地和文化遺產保護典范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充分展現了我國在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科技創新與融合實踐,為全球文明遺產保護貢獻了可資借鑒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在文化遺產保護“典范”建設方面,敦煌研究院聚焦壁畫、石窟寺與土遺址保護關鍵技術,承擔國家級科研項目96項,攻克了墓葬壁畫原位保護、砂巖石窟防風化等多項技術難題,建成甘肅省石窟寺監測預警平臺和多場耦合環境模擬實驗室,形成27項行業標準,初步構建起覆蓋全國、輻射“一帶一路”的文物保護標準化體系。
在敦煌學研究“高地”建設方面,研究院持續推進考古報告編撰、文獻整理與跨文明研究,出版《敦煌研究》等學術期刊及專著150余部,初步建成了全球最豐富的敦煌學信息資源保障中心。通過“數字藏經洞”平臺實現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數字化復原和全球共享,并積極開展國際學術交流,提升了敦煌學的國際話語權。
研究院還大力推進文物數字化轉型升級,研發自動化采集與存儲系統,建成“數字敦煌·開放素材庫”,相關技術推廣至9省份26處遺產點,并首次走出國門應用于‘緬甸蒲甘他冰瑜寺數字化保護項目’,成為中國技術走出去的生動實踐。此外,研究院的監測預警平臺和‘數字藏經洞’數據庫平臺兩項案例,于2025年9月入選了《世界互聯網大會文化遺產數字化案例集》,彰顯了其數字化保護的全球示范意義。
在文化弘揚方面,通過創新旅游開放模式、舉辦全球展覽、構建融媒體傳播矩陣等方式,敦煌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持續擴大。自2019年以來,院轄六處石窟已累計接待游客超2000萬人次,其中包括來自7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游客,境外游客和青年游客數量顯著增長。
這些成就背后,是敦煌研究院始終堅持人才引領發展戰略,逐步建成多學科交叉的高水平團隊,并獲“國家卓越工程師團隊”稱號。展望未來, 敦煌研究院將繼續深化“典范”和“高地”建設,加強國際合作,推動敦煌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文化強國建設和文明交流互鑒持續貢獻敦煌智慧。
(中國日報 馬靜娜 胡雨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