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從 “活下來” 到 “火起來” “京味文化” 新表達全球正當 “潮”
中新網北京9月22日電 作為全國文化中心,北京近年來在“京味文化”的傳承、創新與推廣中持續發力,一批具有深厚歷史底蘊的非遺代表性項目通過創意轉化、跨界融合,煥發出新的生機,正成為“京味文化”走向全國、對話世界的重要名片。
竹篾劈削間翻飛成型,畫筆勾描中流轉生韻,一只北京沙燕風箏的輪廓在指尖逐漸清晰。這是記者在位于北京市海淀區上莊鎮的曹氏風箏工坊內看到的情景。
曹氏風箏迄今已有兩百余年歷史,其制作講究“扎、糊、繪、放”四藝,擬人化的“扎燕”系列最具代表性,如肥燕喻男、瘦燕喻女,造型神形兼備,色彩絢麗飽滿。2006年,曹氏風箏入選北京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2011年升格為國家級非遺。第三代傳承人馬年礁表示:“我們不僅延續曹雪芹‘以藝自養’的公益理念,招收殘疾人和下崗職工傳習技藝,還積極推動非遺進社區、進學校、進國際舞臺。”
在創新方面,曹氏風箏開發出書簽、冰箱貼、絲巾、魔方等文創產品,將傳統紋樣與現代生活用品相結合,并借助數字化手段建立資源庫,開展線上直播與文化體驗,實現“非遺+數字”雙向賦能。近年來,其作品曾作為國禮出訪俄羅斯、美國、日本等國,亮相APEC、冬奧會等國際盛會,成為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
同樣作為“京味文化”金名片,景泰藍制作技藝2006年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一直秉持景泰藍傳統制作技藝的北京市琺瑯廠,自1956年建廠以來,是全國景泰藍行業唯一的“中華老字號”和國家級非遺保護基地。該公司副總經理秦瑞山介紹,企業近年來積極探索“文化+大師”“文化+經典”“文化+創新”模式,推出《北京中軸線》系列文創、景泰藍首飾、冰箱貼等新產品,并承接APEC峰會、進博會、人民大會堂等重大場館的室內外景泰藍裝飾工程,“讓傳統工藝走進現代生活、融入城市景觀”。
在經營推廣方面,琺瑯廠建設全國首座景泰藍藝術博物館和互動體驗中心,開展“景泰藍皇家藝術廟會”“夢幻景泰藍夜場”等品牌活動,并借助跨境電商與文化聯盟推動“出海”。秦瑞山說:“我們不僅要做技藝的傳承者,更要做京味文化的傳播者。”
長安大戲院作為另一京味文化地標,通過“吉祥藝術課堂”“導賞+演后談”等形式吸引年輕觀眾,推出京劇盲盒、寫意文創等國潮產品,實現傳統戲曲的現代表達。“隨著文化自信的提升,越來越多年輕人愿意走進戲院,主動了解京劇背后的家國情懷與美學精神”,北京吉祥戲院有限責任公司、長安大戲院董事長富博洋表示。
“京味文化”不僅是北京的歷史記憶和城市底色,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曹氏風箏、景泰藍、戲劇等項目的活化實踐,充分體現出“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的非遺保護路徑,是北京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重要成果。
如今,這些帶有濃厚京味符號的文化項目,正通過生產性保護、創意轉化與國際交流,實現從“活下來”到“火起來”的跨越。它們不僅是北京的文化名片,更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動古老而又現代的北京,以“守正創新”的姿態,向世界展示古都文化、紅色文化、京味文化和創新文化,在新時代的坐標中熠熠生輝。 (楊雙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