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以“數智時代的文化新生態”為主題的北京文化論壇專業沙龍在先農壇慶成宮舉辦。本次沙龍由北京市委網信辦承辦,西城區委網信辦、騰訊公司共同協辦。來自國內外的專家學者、業內嘉賓圍繞“新流量——網絡文化IP的孵化和傳播”和“新業態——數字技術驅動文化傳播”展開深入對話和交流,通過多元視角的碰撞,共同探尋數智時代文化發展的新路徑。
孵化網絡文化IP,傳播中國文化故事
當前,網絡文化IP作為文化資源的核心載體,在國際文化交流中扮演著日益關鍵的角色。沙龍上半場聚焦“新流量——網絡文化IP的孵化和傳播”展開。
作為一家以互聯網為基礎的科技與文化公司,騰訊通過技術創新與文化內涵的深度融合,構建了網絡文化IP孵化的創新生態系統。騰訊公司總編輯、公共政策副總裁朱殿君表示,騰訊通過AI大模型賦能文化保護與創作,共建數字文化生態,在深植中國傳統文化土壤的同時,堅持打造精品IP,用科技傳承與創新中國文化。近年來,騰訊重點打造網絡文學、網絡影視、網絡游戲組成的“文化出海新三樣”。“中國傳統文化中不乏經典IP,關鍵在于怎樣把這些優質IP挖掘出來,利用現代技術和表達方式,推動其站在世界舞臺上。在我們與海外市場、海外用戶深度連接的過程中,我們會深度感受傳統文化IP的魅力和特色,傳遞人間的真善美,與海內外的用戶產生心靈上的共鳴。未來,騰訊將繼續以技術為引擎,以文化為內核,打造更多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中國文化IP。”朱殿君說。
近年來,網絡文學成為文化產業頭部IP的第一大來源。閱文集團致力于爆款IP的孵化,提出以IP為中心的一體化、全鏈條專組運營模式。在分享中,閱文集團副總裁、總編輯楊晨透露,在爆款IP的孵化中,新人作者的作品占比更大,包括《慶余年》《盜墓筆記》《斗破蒼穹》等如今的爆款IP,都是作者的處女作或第二部作品。 “年輕作者是思維最活躍、最具創造力的一群人。當我們把自己的經驗強加給新人作家后,的確能降低他們‘跑偏’的概率,但是過分的指導也破壞了作品成為超級爆款的機會,因此我們希望充分地尊重作者,讓他們自由發揮。”楊晨說。
作為簽約超過10萬網紅矩陣的 MCN 機構,無憂傳媒集團副總裁瞿濤從跨界營銷的角度,分享了無憂傳媒打造個人IP、內容IP,進而實現新媒體變現的經驗:“網絡IP成為爆款網紅的背后,大多數都是因為迎合了社會情緒,反映了中國不斷的變化和發展過程。比如劉畊宏的崛起,正是反映了大家對于健康的追求,傳遞了全民健身的理念;豪哥哥的爆火,也反映了國人的自信和自豪感。”
相比無憂傳媒聚焦打造頭部IP,小紅書副總裁任爽介紹,小紅書近50%的流量分配給普通用戶,尤其是年輕人占主體。“今年年初我們與北京市文旅局聯合推出騎行賞花活動,吸引眾多年輕人參與。年輕人按照對于城市文化的理解,將賞花主題變成了文化主題,形成北京中軸線騎行圖,慶成宮正是其中重要的途經點之一。在參與的過程中,年輕人也會推薦心儀的店鋪,比如咖啡店等。通過類似的文化IP活動,帶動更多的人到線下消費,更好地理解城市文化,實現從線上傳播到線下傳播的過程,帶動經濟活躍起來。”任爽說。
在中國生活近20年的波蘭籍跨文化媒體人翠花自身就是網紅IP之一,不過她更將自己看作中國網絡文化IP的“超級用戶”和“觀察者”。翠花觀察到,如今,越來越多的外國博主加入到跨文化傳播中,將真實的中國故事展現到世界各國的網友面前。外國網友對于中國IP的認知,也從長城、中國功夫擴展到《三體》、游戲和短劇。翠花自己也養成了三伏天艾灸、曬背的習慣。“在孵化、打造網絡IP上,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好的‘土壤’。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來自民間的‘草根跨文化使者’越來越多,對中國故事和形象的普及越來越多,減少甚至消除了跨文化傳播中的‘文化折扣’。”翠花說。
華流即頂流,數字技術驅動中國文化弘揚傳承
當前,數字技術突破時空限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挖掘、保存、創新和傳播,切實增強文化表現力和傳播力。作為《王者榮耀》的資深玩家,沙龍下半場主持人、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董晨宇注意到一個數字:近4000萬用戶免費獲得《王者榮耀》與敦煌研究院合作的“遇見飛天”皮膚。這一數字背后,意味著“敦煌飛天”通過游戲這一載體,觸達到龐大的用戶群體。
在沙龍現場,董晨宇將他的觀察拋給了騰訊互娛副總裁、總編輯余睿超。余睿超表示,當前,游戲作為文化的“翻譯器”和“放大器”,以原汁原味的內容和潛移默化的方式,將中國傳統文化自信地推向全球。“除了《王者榮耀》中楊玉環‘遇見飛天’的皮膚,我們在游戲中融入了昆曲、越劇等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與游戲背景進行結合,對中國文化進行弘揚和傳承。其背后暗含了我們對于傳統文化的自信,證明‘華流’即‘頂流’。”余睿超說。
新加坡網絡體育和在線游戲協會主席、亞洲未來基金會投資委員會顧問邱進航,近年來見證并推動著新加坡電競事業的發展。他認為,電子競技作為一個無邊界的平臺,能夠有效推動對話、理解與信任。沙特近年來加大在電子競技領域的投入,舉辦電競世界杯等賽事,正是看到了電競文化對于年輕人的影響。
當前,以生成式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文化傳承與傳播的路徑。對于AIGC給文化產業帶來的影響,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張錚認為,AI全面接入文化產品的創作中,已成為一個必然的趨勢,在接受這一現實的前提下,應思考如何讓技術更好地向善向美發展。“技術本身具有不斷流動的特性,因此我們要用動態的眼光看待這一過程。當然,必要的時候我們設定一定的邊界,這樣才能促進產業健康發展。”張錚說。
開域集團董事長兼CEO施侃則認為,AI是一種工具,需要內容生產者注入靈魂。“利用新技術可以產生很多具有人文關懷、情緒價值的內容。我們要適應技術的發展和工具的提升,推動科技與文化有機融合,讓技術真正服務于文化的繁榮與發展。”施侃表示。
發小兒天臺創始人、“雙奧”“雙亞”視覺設計師張世騫則分享了自己將視覺設計從“大場面”轉向“小空間”、專注于面向青少年群體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感受。“希望未來能讓科技和AI助力想講故事的人,通過他們觸手可及的工具和內容,能夠把北京故事講好,這就是我對未來的期待。”張世騫說。
“年輕人是新流量、新文化的體驗者、使用者、傳播者,我們也希望能夠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共同構建數智時代文化繁榮的新圖景。”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周敏總結說。
據悉,2025北京文化論壇以“傳承·創新·互鑒”為永久主題,以“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為年度主題,包含主論壇、6場平行論壇、20余場專業沙龍及北京文化論壇會客廳常態化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