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北斗規模應用國際峰會。
9月末的株洲,一場盛會牽動全球目光——第四屆北斗規模應用國際峰會上,千項北斗融合應用場景集中亮相,從能精準定位的無人割草機到毫米級檢測的軌道交通設備,從覆蓋全球的海外合作項目到“1+6+N”架構的北斗實驗室聯盟,“五個一”成果讓“北斗”不再是遙遠的航天術語。
當峰會上的“高精尖”成果,變成市民日常出行、農民田間作業、企業車間生產里的“便利工具”,湖南正用自己的方式,詮釋著北斗“好用、用廣”的深層含義。
北斗落地,融入生活細節
市民使用“北斗千行”小程序解鎖共享電動自行車。
在株洲市的街頭,5000輛北斗共享電動自行車組成了一張“智慧出行網”。這些車的車里藏著一個指甲蓋大小的北斗芯片,能實時捕捉位置,誤差不超過10厘米。“我們結合‘數字孿生電子圍欄’技術,對每個停車點進行厘米級標定,確保車輛規范停放。”千尋位置網絡有限公司副總裁、千尋時空網絡(湖南)有限公司總經理辛鑫介紹道。云端的“共享電動自行車運營平臺”則像中樞大腦,實時掌握每輛車的位置和狀態,實現精準調度和高效監管。
不只是街頭的電動車,湖南把北斗的“精準力”用在了更硬核的領域。在中車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的車間里,一臺搭載北斗的軌道交通檢測車正在調試——它能通過北斗+5G技術,實時傳回軌道的平整度數據,定位精度達到毫米級。“以前檢測一條軌道要3個人花2天,現在1個人1小時就能搞定。”技術人員介紹,這套系統已經賣到了全國20多個城市的地鐵和高鐵線路,通信成功率始終保持在95%以上。
中車電動車輛控制平臺。
農業領域更是北斗的“大舞臺”。株洲市茶陵縣,當地種糧大戶李龍(化名)打開“滴滴農機”App,一鍵呼叫無人機飛手。不一會兒,飛手操作搭載著北斗導航系統的植保無人機,15分鐘就完成了30畝地的農藥噴灑。作業完成后,他在系統內對飛手表現進行評價,作業時間、農藥噴灑量、噴灑面積等數據一目了然。“像打車一樣,操作非常方便,效率比人工提高了百倍。”李龍說。
截至今年8月,湖南15個重點行業衛星導航應用保有量達103.6萬臺套。下一步,湖南將全力推動北斗產業和規模應用高質量發展,力爭到2027年產業規模突破千億元,為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建設現代化新湖南提供有力支撐。
全鏈布局,構筑創新生態
今年北斗峰會上,一個消息讓行業振奮:全國首個北斗實驗室聯盟在株洲成立。這個聯盟不只是“掛個牌子”,而是實實在在的“1+6+N”布局——1個總部在長沙,6個基地分設北京、上海、深圳等科創高地,再聯動N個省部級以上實驗室。
“以前高校搞研發、企業做生產,各干各的,很多技術‘躺在論文里’。”現場一位專家說,聯盟要做的就是“打破圍墻”。比如國防科大研發的北斗短報文技術,通過聯盟對接,很快就能用到了株洲的應急救援設備上;長沙企業的北斗芯片,也借助聯盟平臺,進入了上海的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
基于北斗打造的無人駕駛汽車。
這種“產學研擰成一股繩”的模式,讓湖南在北斗全產業鏈上有了話語權。從長沙的北斗芯片設計,到株洲的終端制造,再到岳陽的衛星運營,湖南已經形成了“從一顆芯片到一套系統”的完整鏈條。
位于株洲經開區的湖南越摩先進半導體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湖南越摩”)無塵車間,身穿防靜電防塵服的工作人員,正在進行芯片封裝測試。這些芯片,將廣泛用于5G通訊、人工智能、汽車電子、智能手機、智能穿戴、云計算等領域。在北斗產業相關領域,湖南越摩已完成4000萬顆北斗車載定位芯片的封裝設計、研發及量產,為北斗規模應用提供了關鍵的“芯”支持。此外,公司已為北斗行業產業鏈集成芯片服務超2000萬套,成為國產GPU企業首選合作伙伴。
為了讓創新團隊“敢闖敢試”,湖南還拿出了真金白銀的支持。比如株洲設立了15億元的北斗時空產業基金,推出“先投后股”政策——企業只要有好項目,政府先給錢支持,等盈利了再談股權。“這解決了我們初創期的資金難題,不用為了融資稀釋股份。”一家做北斗無人機導航的企業創始人說,靠著這筆支持,他們的產品只用半年就打進了森林防火市場。
第五屆中阿北斗合作論壇。
走向世界,貢獻全球方案
在今年的第五屆中阿北斗合作論壇上,一張照片讓很多人印象深刻:埃及工人用湖南產的北斗農機在沙漠里種小麥。“通過北斗厘米級定位,指導農機在沙漠農田按預設間距播種,使小麥畝產從280公斤提升至400公斤(增幅42.8%),接近尼羅河谷地平均產量。”埃及農業部門的統計顯示。
這只是湖南北斗“走出去”的一個片段。據《北斗產業發展藍皮書(2025)》顯示,北斗系統已覆蓋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140多個國家在用湖南的北斗產品或服務。在哈薩克斯坦,湖南企業建的北斗基站,為當地的礦山開采提供精準定位;在巴基斯坦,北斗終端幫著當地建設高速公路,工期縮短了三分之一。
第五屆中阿北斗合作論壇發布了《第五屆中阿北斗合作論壇聯合聲明》,提出將圍繞北斗應用,加強政策對話、經驗分享、能力建設和務實合作,共同研究面向阿拉伯國家的北斗應用解決方案和應用推廣計劃。
市民在觀看基于北斗開發的產品。
“北斗系統像我們呼吸的空氣一樣,離不開、但是又感覺不到它的存在。”北斗三號衛星系統首席總設計師林寶軍的這句話,道出了北斗產業的方向。在湖南,這個未來正在加速到來:株洲正在建21條低空經濟航線,以后無人機送外賣、送快遞,都靠北斗導航;長沙的智慧養老社區里,老人佩戴的北斗手環能實時定位,一旦摔倒,10秒內就能通知家屬和社區醫院。
湖南的底氣,來自對“細節”的打磨。不是追求“高大上”的概念,而是把北斗裝進電動車、農機、手機里,解決老百姓“停車難”“種地累”“出行煩”的小事。
如今在湖南,越來越多的人每天和北斗“打交道”卻渾然不覺——可能是上班路上的精準導航,可能是超市里掃碼溯源的蔬菜,也可能是家里老人手環上的定位。當“天上的衛星”變成“身邊的工具”,湖南北斗產業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記者 聶千川 株洲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