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9月25日電(記者 鄒碩)AI時代,人類何為?高等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核心價值何在?如何創造兼顧技術變革與人文精神的人類未來?9月23日,莫言、袁亞湘、吳國盛共聚中國人民大學,參加首場"科學、哲學與藝術:科技與人文協同之道對話會",與1000余名人大師生共話人工智能和人類未來,以一席"星空下的對談"開啟一場求真、向善、尚美的思想盛宴。
在"星空"下對談,探尋人類未來發展
"科學探尋真理的法則,哲學拓展思想的邊界,藝術叩問生命的回聲。三者同源共流,都是人類理解世界、理解自我的偉大嘗試。"
"科技與人文并非二元對立,它們是人類文明翱翔的雙翼,是驅動社會前進的雙輪,缺了任何一方,我們都無法行穩致遠。"
科學、哲學、藝術領域的三位巨擘,"AI時代""人類價值""倫理邊界""人類未來"幾個關鍵詞,一場幽默又深刻的對談在星辰點綴的幕布下緩緩流淌開。
"人類會被AI取代嗎?"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著名作家莫言曾經試驗過用AI搞創作,卻發現生成的文章只是大量華麗辭藻的堆砌,毫無情感和思想,"有了李白、杜甫、屈原,才有了古今中外無數的詩人和作家,無論AI的文學創作能力多么強大,都是建立在人類原創作品的基礎之上,原創始終是AI發展進步的元動力。"
"人造出來的東西永遠不可能超過人。"在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袁亞湘看來,即使強人工智能(AGI)出現,其智慧也遠在人類之下,"汽車比我們跑得快,不等于汽車比我們強,AI或許在某些方面比人類強,但人類是個大的集合的概念,AI的任何突破,底層都是人類數學的突破。"
科學史家、清華大學科學史系主任吳國盛認為,"擔憂AI取代人類是幻想的結果",縱觀科學技術發展歷史,每一項新技術出現時,擔憂和興奮往往相伴而生,而技術每向前一步,都會經由人類社會的檢驗。"AI生成的東西一眼就能看出來,糊弄不了,但它誘使你躺平、懶惰、道德下滑,讓你過度依賴它進行思考,這才是需要擔憂的。"
面對人工智能引發的倫理、法律等問題,在三位嘉賓看來,珍視人類文明的獨特性,才能讓我們駕馭AI、在不確定性面前保持樂觀和自信,走向科技與人文協同的人類未來。
莫言至今能回憶起小學老師身上的"肥皂味兒"和當年課堂鮮活的現場感,"文學和科學最終的核心都是人,如果人都不存在了,那所有學問都沒有意義。50年后的社會變化會相當迅猛和劇烈,但是憑著人類的智慧和理性,未來肯定會更加美好。"
"讓機器像人一樣思考,那人是怎么思考的?這是哲學問題,根本在于人能否透徹地認識自己。"吳國盛認為,無論技術如何發展,愛、秩序、正義,這些人類的基本價值是永恒的,"在時間的延續性過程中,它們讓我們得以分辨未來和過去,否則就是混沌的。"
袁亞湘認為,就像函數一樣,科學技術的進步是指數增長,很可能趨向無窮大,人類的邊界就連自己也無法預知。"新東西出現,我們就要接納,積極擁抱它、適應它、用好它的人,才能成為真正引領時代的人。"
科學+哲學+藝術 打造人大新名片
"縱觀整個人類發展史,凡是社會大發展、大變革的時代,也是人文社會科學推陳出新、大發展的時代。"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張東剛表示,探尋科技與人文協同發展之道,是基于對文明本質的莊重叩問,更是基于對育人使命的深刻自覺,"越是身處技術革命突進的時代,越要堅守'以人為本'的初心;越是置身智慧賦能涌動的浪潮,越要讓人文之光和科技之光交相輝映,真正突出人的地位、體現人的價值、符合人的需求、實現人的發展"。
"科學、哲學與藝術如同三盞明燈,是支撐人類文明前行與個體自我完善的核心力量。"中國人民大學校長林尚立表示,"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人類面臨許多超越歷史經驗的問題,期待以對話會為契機,匯聚起科學、哲學與藝術多學科的智慧,以跨領域對話激發創造性火花,讓科學之真、哲學之思與藝術之美深度融合,共同回應時代命題,探尋未來發展,助力人類文明在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和回答問題的進程中不斷演進。"
"這場跨界對話,讓我感受到的不僅是知識的碰撞,更是對'人類將何去何從'的深層叩問。"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系本科生梅文洹頗有感觸,"人工智能可以模擬神經網絡的聯結,卻難以復刻人類在不確定性中孕育的直覺與靈感。這場對話讓我明白,人工智能的終極命題不是技術進步本身,而是我們如何定義人類的獨特性。"
關于這個問題,經濟學院本科生徐一在聽完對話會后給出了自己的答案——或許是做一個"具體的人"。"在知識面前,思考具體的邏輯;在生活面前,感受具體的喜怒哀樂;在人群面前,傾聽具體的酸甜苦辣。AIGC離不開人類長期積淀下來的經驗與智慧,豐沛的人生也離不開豐富的思考與體驗。"
"AI要經過人類社會的檢驗""最大的浪費是聰明人不思考",對話會上,三位嘉賓的對談引發國際關系學院本科生、瑞典留學生安利永的深思,"技術是有邊界的,真正的挑戰不是AI能否超越人類,而是我們能否以深厚的人文精神去駕馭它。"
答時代之問、建中國之學 興人文底蘊、育時代新人
當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文明沖突與價值博弈加劇……面對這些日益凸顯的社會問題,文科何為?以人文底蘊見長的高校何為?
舉辦"科學、哲學與藝術:科技與人文協同之道對話會",已經不是人大第一次嘗試探索數智化時代高等文科教育發展新路徑。
面對"文科何為"的時代之問,人大以一場深刻的自我革新作出了回答:不是固守邊界,而是主動融合。近年來,學校以"文文交叉、文理交叉"為引擎,推進文理交叉協同突破、深化文工融合創新發展,繪制了一幅以"AI+人文社科"為底色的創新藍圖。
構建面向未來的學科生態——系統構建"五位一體"學科布局,成立一系列新型跨學科研究平臺,以技術賦能人文、交叉引領創新,打造面向未來人類社會發展的"數字社會科學"集群。
讓課堂成為創新的起點——構建以"I-STAR"為核心的智慧課程體系,"以學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推動課堂從"知識的傳授場"轉變為"思想的創造營",學生從聆聽者轉變為研究者和創造者。
在真實世界中創造價值——以"北京記憶""記憶高遷"等數字人文標志性項目撬動"科研-實踐-教學"的深度融合,讓學生們在復原古都風貌中實現從學習知識到創造知識的跨越,將數字人文的成果寫在廣闊的大地上。
搭建復合人才培養立交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多層次、多類型培養體系,打造"人工智能與數字社會""數字法學"等榮譽輔修學位項目,"涉外法治""金融科技"等雙學士學位項目,為學生搭建起貫通文理、面向世界的成長立交橋,探索融合交叉的無限可能。
這一切探索,最終落于"人"本身。讓每位同學成為既具專業深度、又富人文情懷,既能改造世界、更能溫暖世界的新時代先鋒棟梁,這是中國人民大學推動科學、哲學與藝術交融的根本旨歸,也是對國家、對文明、對人類未來的承諾。
在求真中堅守善,在向善中欣賞美,在尚美中激發新的真。首場"科學、哲學與藝術: 科技與人文協同之道"對話會落幕,但對真理、對美好、對未來的探索永不停歇。
未來,中國人民大學將依托這一品牌,持續推動科學、哲學與藝術深度交融,以"跨界融合"激活文科教育新動能,探索科技與人文協同之道,為推動人類發展行穩致遠貢獻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