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至25日,在首個全國科普月期間,由中國宋慶齡基金會、中國工合國際委員會、張掖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未來講堂——走進奇幻的化學‘魔法世界’”活動先后在甘肅省張掖市張掖中學、培黎職業學院成功舉辦。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副主席沈蓓莉、中國工合國際委員會主席柯馬凱、中共張掖市委副書記柴向前、培黎職業學院黨委書記文勇出席活動并致辭。張掖市和山丹縣中小學校師生代表1000余人參加活動。
沈蓓莉表示,“未來講堂”是中國宋慶齡基金會為培養“五育”并舉的時代新人而搭建的校外教育創新實踐平臺。在首個全國科普月之際,“未來講堂”走進張掖,宣講科學家精神,邀請外籍專家和同學們面對面交流、近距離互動,開展科普服務。希望這份特別的“科學禮物”,讓每一位同學接受崇高精神的洗禮,收獲科學知識與快樂,努力成為建設國家的有用之才。
柯馬凱表示,中國工合國際委員會將傳承路易·艾黎等創始人倡導的“努力干、一起干”的互助合作精神,發揮自身優勢,通過教育、科技、文化的國際交流與互助合作,幫助孩子們學習科學知識,播下科學的種子,培養中國青少年的科學素養和創新精神。
柴向前表示,“未來講堂”活動以科普啟思、以科學育夢,是一項高瞻遠矚、意義深遠的公益事業,為我們學習先進科技理念,借鑒寶貴科創經驗提供了難得機會,也為張掖青少年帶來了一場視聽與思維碰撞的科學盛宴,希望同學們珍惜這次難得的機會,認真觀察、積極思考、勇敢互動,盡情領略科學世界的無窮奧妙。
中國科技館展覽教育中心副主任葉菲菲為同學們聲情并茂地講述了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物理化學家、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張存浩的故事。張存浩院士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甘為人梯、獎掖后學的育人精神深深感動了在場的每個人,也在同學們的心中樹立了學習追求的榜樣。
在隨后的“化學魔法”課堂上,中國工合國際委員會副主席、北京化工大學科普實驗中心主任、中國政府“友誼獎”獲得者、英國籍化學專家戴偉教授針對高中生和小學、初中年齡段學生的不同特點,分別以“什么是化學反應”、“化學無處不在”為題,為同學們帶來了生動、奇妙的化學課程。講座開場,戴偉教授便以“點水成火”的神奇實驗吸引了全場目光。隨后,溶液間反應時液體顏色瞬間實現多次炫酷轉換、雙氧水與酵母反應時劇烈翻滾升騰白霧等精彩實驗輪番上演,戴偉教授時而托舉著一盞“阿拉丁神燈”,站在奇幻的化學煙霧中,時而拿出被液態氮冷凍的“玫瑰冰雕”讓同學們欣賞。“大象牙膏”實驗則成為全場焦點:當過氧化氫與碘化鉀相遇,過氧化氫在催化劑作用下,瞬間噴涌形成2米高的彩色泡沫柱,如同火山噴發般壯觀。學生們從最初的“哇聲一片”到探長脖子仔細觀察泡沫紋理,現場氣氛被徹底點燃——這不是哈利·波特的魔法課堂,而是“化學魔法師”戴偉教授實驗臺上的授課日常。他用試管作魔杖,用試劑作咒語,將“高冷”的化學公式變成了孩子們眼中會跳舞的科學精靈,用趣味實驗打破了化學“遙不可及”的刻板標簽。
戴偉教授不僅在演示中詳細講解實驗現象,還頻頻鼓勵同學們大膽猜測背后的科學原理。他以深入淺出的方式揭開了每一個“魔法”背后的化學奧秘,讓學生們不僅成為熱情的觀眾,更成為積極參與的探索者。這種沉浸式的教學方式,使科學知識不再是書本上枯燥的文字,而成為一段可觸摸、可感受、可親身探索的奇妙旅程。
從實驗室里精心設計的“化學冒險”,到國際化的科學思維傳遞,參加活動的師生們感到這堂化學“魔法課”播撒的不只是化學的原理,更是他們對世界、對未來的無限憧憬。“化學不僅僅是停留在課本上的知識,更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戴偉教授的講授生動地展現了化學反應的原理和過程,讓我更詳細、更清晰地了解到化學反應是如何發生的。這次活動使我收獲最多的不是實驗本身,而是通過科學思維去提出、分析并解決問題的過程。”張掖中學的張景碩同學興奮地說道。山丹縣清泉學校陳語嫣同學高興地說,“沒想到化學課這么好玩!雖然我現在還沒有上過化學課,但是聽了戴偉老師的課,我特別想早點學習化學知識,早點動手做實驗,自己變成化學‘魔法師’”。在場觀摩的化學老師們也表示,每個孩子眼中閃爍的好奇光芒,都是比任何化學反應更珍貴的“科學火種”。戴維教授用化學試管中的翻滾沸騰與絢麗變色,點亮起青少年眼眸中躍動的科學星火;用風趣幽默的語言調動學生與他互動,激發學生對現象背后的探索和對科學的濃厚興趣。這種教學方法值得學習和借鑒。
活動最后,同學們還饒有興致地體驗了科普大篷車項目,感受科技的魅力與神奇力量。
本次活動由中國宋慶齡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張掖市科學技術協會、張掖市教育局、張掖中學、培黎職業學院、山丹縣科學技術協會、山丹縣教育局共同承辦。
“未來講堂”是中國宋慶齡基金會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培養“五育”并舉的時代新人而搭建的校外教育創新實踐平臺。自2018年創辦以來,邀請各行各業擁有影響力和美譽度的杰出人士,圍繞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內容給孩子們授課,成為廣受歡迎的校外教育活動。